林鄭一句到尾「釋懷」就打發了潘母,說到尾,也不能對其血液溫度批評什麼。各位別急着生氣,先釋懷,且聽我說到尾。
對新喪至親者,真人發聲會說:節哀、順變、保重,如果有機會多加幾句,可能是:會在主懷內安息、走得很祥和……。一年兩年後,如果家屬苦主還沒能從悲傷中走出來,外人——包括沒那麼熟的人,更加欲語也忘言。
所以要研究林鄭血液溫度,也要考慮這點,一年前與一年後的說詞。安慰新喪者,即使是「死因無可疑」、「在睡夢中去得很安詳」的所謂「笑喪」,既然都會詞窮,這次死因無可疑絕對是遭殘酷手法謀殺,更難上加難。
林鄭雖然心知肚明,在必然的歷史軌道上偶然逮到了一枚棋子,進行寫在議程中的任務。首先,她需要把受害者擺上檯當祭品,然後化身家屬哀傷的代言人。她表現已算賣盡洪荒之力, 除了說,每次讀到潘家寫給她的信,十幾封啊,都「心痛啊心痛啊」x 750萬,還把自己置身於事內,強調自己也身為母親,會盡力讓兇手得到應得懲罰。是的,連台灣也不介意港人港審,她以身為人母姿態,而不是港官奶媽,堅決為死者討回一個公道,一定要在案發地受審。
事隔一年多,林鄭這位母親不能為別人的母親爭取到公道,為什麼丟下一句「釋懷」就覺得可以完事呢?什麼叫「釋懷」?釋放了傷懷、釋放了囚困在懷中的情緒。潘母淚崩哭訴過去一年已患上抑鬱症,屢次想過做傻事,現在奮力活着的動力,就是要兇手伏法受審判。試問素願未達,如何能釋懷?
對林鄭來說,釋懷的是她本人。但別怪她冷血,香港七百萬人的母親,光是死於她防疫政策下的生命,她也只能釋自己的懷。設身處地,林鄭也不好過啊,好在她是釋懷女王。向下望,天天被人罵罵罵,向上看,日日都只負責當任務快遞員,不釋懷,放下自己身段,如何還能撐下去,繼續化個濃妝,理曲氣壯地賣弄一言堂。
被美國制裁,她就不喜歡去美國,即表示沒打算探望在那裏唸書的兒子,一個母親能想得那麼通透,心無罣礙,當然會在主內釋懷。香港外資外企怕了她說的三權分立從不存在,先走為快,她有怕過嗎?新聞資訊自由事關金融中心地位,她有怕過嗎?
司馬昭見孔明事事親躬,不能釋懷,判斷「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幸好林鄭擅長釋懷,金剛經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她完全不必修佛就做到了,否則她不釋懷,比現在還變態,香港更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