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統計處公佈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56億元,按年跌13.1%,但遠勝市場預期的跌17.5%,亦較7月時跌23.1%大為收窄。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指,去年8至10月受社會事件影響令零售有顯著跌幅,在比較基數十分低之下,令今年跌幅不及去年。她強調消費市道仍然疲弱,數據不反映實況。
翻查紀錄,2018年經濟較好時,8月至10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約365億至397億元;2019年爆發社會運動,同期已跌至約293億至300億元;至今年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為256億元,按月跌3.4%。至於今年8月總銷貨數量指數為61.9,按年跌13.4%,同樣較市場預估的跌15.9%為佳。
按零售商類別計,超市成疫情下最大贏家,銷貨價值以51.74億元領先其他類別,按年升10.8%,惟按月計則跌6.4%。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銷貨價值為24.6億元,按年跌37.8%;衣物及鞋類為20.3億元,按年跌32.3%;包括藥物及化妝品、中藥、和書報等其他消費品類別,銷貨價值為48.05億元,按年跌22.4%。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表示,今年8月總銷貨價值按年跌13.1%,而去年8月、9月及10月總銷貨金額按年跌幅分別為22.9%、18.2%及24.4%,主要由於受社會事件影響,低基數效應將影響未來數月的零售數據,市場不應被數字誤導市況已回暖。
謝太表示,9月除了與家居相關的貨品、食品及便利店生意升跌幅在單位數字水平,其他非必需消費品如珠寶首飾、服裝、百貨公司的銷售跌幅及幅度與8月相若,雖然限聚令相關措施在8月下旬起陸續放寬,街上人流增加,但市民消費力仍相當疲軟,對於有商場指疫情回暖後出現「報復性消費」,謝認為這情況只在個別零售類別出現,相信中秋及國慶假期「旺丁不旺財」。
對於今年11月完結的保就業計劃後,會否出現裁員或結業潮,謝太認為,若業主仍「企硬」不增加租金舒緩,且疫情持續反覆,年底將會有四分一的公司倒閉。她希望政府可協助業界,向業主爭取落實按生意表現分成租金的措施。
政府發言人表示,在本地第三波疫情下,今年8月零售銷售表現仍然疲弱。儘管按年跌幅明顯收窄,但主要因為十分低的比較基數所致。由於經濟狀況繼續受壓,訪港旅遊業短期內不大可能迅速復蘇,零售業的經營環境仍然困難。但若近期疫情持續穩定,本地消費氣氛或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