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女孩,愛護動物,就讀大學三年級……但因家族有情緒病病史,加上家人帶來的壓力,令她中五時確診抑鬱症,曾向精神科醫生尋求治療,亦住過精神病院,但眾多治療方法中,最能夠幫助到她的,卻是寵物。
患抑鬱症初期,Alfee完全不覺得自己有情緒問題,認為是自己生活壓力太大。當時她會心跳很快、頭暈、脾氣暴躁,更曾經鎅手。經醫生診斷後,發覺其實問題一直存在,直到中五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時負責治療的是精神科醫生潘雲凌。
四年前,Alfee第一次見潘醫生,潘醫生對Alfee的印象,是一位很有愛心的小女孩,因為她不斷提及自己有養小動物,一提起的時候又很高興。Alfee分享她以往的經歷後,潘醫生診斷Alfee患上抑鬱症,接着為她提供兩方面的治療: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除了為她提供抗抑鬱藥及血清素調節劑,亦有心理治療等等。可是,藥物對她沒有作用,情緒沒有改善,她更一度想過輕生。
輕生的念頭一直藏在Alfee的腦海當中。她憶述有一晚凌晨,當時她已經半邊身站在窗外位置,「幸好家中的狗狗Wiko不斷發出哀鳴,好像對我說『唔可以丟低我,你都要對我負責任』。」悲劇最後沒有發生,Alfee因此尋求協助,經轉介後,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在精神病院的生活,她形容既沒私隱,亦對改善情緒沒有任何幫助。
Alfee形容,精神病院中,所有病房都有玻璃,24小時都會有人監視:去洗手間梳洗,甚至沖涼都會有姑娘跟隨。不過,亦曾有窩心的事,就是她遇到了很多同路人。Alfee形容,跟他們相處十分舒服,「因為他們會完全明白你的感受,明白你不能控制自己,亦會互相支持鼓勵。」不過Alfee始終對環境感到不適,住院一星期,很快便着家人為她簽紙強制出院。
回到家後,停學中的Alfee機緣巧合下去了當動物義工,她發現即使自己有時情緒不穩,但貓狗都會熱情地對待她,貓狗相處她找到了心靈出口。自此Alfee就經常參加義工活動,生活變得充實,少了胡思亂想的機會,更會因為見到貓狗們都健康而感到滿足。她更開始暫託貓狗,與男朋友Kyle搬到一間村屋,方便暫託,高峯時期曾同時照顧九狗兩貓。她更有在facebook開設專頁「Wiwi之日常生活」,發佈有關領養動物的訊息,希望透過網上力量,救助每條小生命。暫託和照顧貓狗,成為了她改善抑鬱症的關鍵。男朋友分享,當初認識她時,已經知道她有情緒問題,但表面上好像不太嚴重。直到有一次和她去旺角吃飯,Alfee感到頭暈,男友當刻便知道其實情況很嚴重。對於領養貓狗,Kyle覺得會讓女朋友有更多寄託,情緒變得更好。
動物與醫治情緒問題是否有關係?Alfee主診醫生潘雲凌表示,當初知道Alfee有養狗後,會建議她在情緒變差時,嘗試攬着狗狗,讓自己有安全感。有時替狗狗梳毛或者照顧狗狗,亦是一種靜觀治療。歷史上,早在十九世紀,歐洲已有國家以動物輔助治療,不過當時用於復健醫學方面。正式用在心理範疇上,則始自1962年,由美國心理學家Boris Levinson提倡採用。無論是國際研究或台灣研究,都有很多文獻證實,動物輔助治療對人類的幫助。在心理上,動物可以幫助安撫情緒,減少焦慮和抑鬱,更可增加自信,加強幸福感,幫患者減壓。
現時Alfee家中養了五狗二貓,動物數量會因暫託而增加,為了照顧大量動物,她和男朋友每個月平均要用上幾千元。有時貓狗有病,更須用過萬元治療,但是貓狗帶給她安全感,令她找回自己的目標和價值。陪伴Alfee左右的是貴婦狗Wiko,作為她七年前第一隻養的寵物,她形容與Wiko相依為命,無論帶牠到何處,Wiko都會乖乖地在袋中,陪伴着她。對Alfee而言,拯救貓狗,雖然出錢又出力,「但如果沒有牠們,或許今天都不能在這裏分享患情緒病經歷了。」也說不出是誰拯救了誰。
Wiwi之日常生活 facebook : wiwi.daily
採訪:盧子豐
攝影:區曦文、劉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