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抗爭將從街頭聚焦到議會 (古立)

蘋論 :抗爭將從街頭聚焦到議會 (古立)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擺出和事佬姿態,稱歡迎泛民議員接受民調結果而留任,指越多人在議會工作越好。議員們當然希望承他貴言,民調能代他們作主,可事與願違。民調結果顯示,47.1%的人支持議員們留任,45.8%支持他們離開;兩者皆達不到50%預設的去留取決門檻。故此無論去留皆非梁君彥所指,由民調作主,而須議員拿出個人勇氣作「政治決定」、承擔其後果——來年立法會倘有選舉,不管選擇去或留的議員都將面對選民的審判。

民調模稜兩可泛民兩難

陳淑莊雖然跟陳志全、朱凱廸一同離開立法會,她可不再面對選民的審判。一來,佔中九子案她被判罪成,喪失參選資格。二來,她49歲了,跟腦瘤擦身而過,「深切體會親人與健康比其他一切重要」;決定「告別政壇」、「認真思考人生下半場何去何從」。故此她非但選擇離開議會且將與戰友分手,毅然退出公民黨。時值中秋,謹此祝願為香港人付出14年寶貴青春的陳議員人月兩團圓。

雖說民調結果達不到為議員們決定去留的取捨門檻,負責民調的鍾庭耀可指出,30%的人「非常反對留任」;反之,「非常支持留任」的則只有25%。可見較為強烈的民情——不難是反映年輕本土派的取向——不支持議員們留任。即使是中間派亦有54%的人支持他們離開議會;建制派則更不用說了,達73%的人主張他們離開。14名議員倘若參加下趟選舉肯定將須為今天的決定付出代價。

撇除政治計算,從大是大非的原則出發,亦難以支持14名議員留下來。一如朱凱廸所言,選民投票支持他當四年議員;現今任期屆滿,除非再經選舉洗禮重新獲得選民授權,他沒有賴着不走的道理。陳日君樞機又指出,為了爭取真普選,香港人付出了血、汗與淚的代價,如今真普選猶是落空,泛民議員卻接受北京的委任,此又豈不矛盾?留任又何異於接受招安?

再者,妥協留任非但為鄙棄極權的香港人所不齒,接受招安則平白喪失良機,透過總辭向舉世宣示中共如何粗暴踐踏《基本法》、背棄港人治港的承諾,在國際舞台上再次暴露中共的醜態、孤立其地位。然而只有15名議員願意接受民調裁決,即使有超過50%的人主張他們集體離去,也達不到21名泛民議員總辭的效果。何況民調結果模稜兩可,即使15名議員集體劈炮,亦不見得回應了所有香港人的訴求。泛民的處境進退兩難也。

林鄭延兵之計弄巧反拙

留下來的最大理據無疑是保留實力、繼續抗爭,以免讓出空間任得林鄭政權及保皇勢力為所欲為。陳日君樞機認同繼續抗爭之議,但不認為必須在立法會內進行,也能在議會外開闢新戰線。主留的林卓廷議員認同議會外的抗爭不可少,但不主張「拱手相讓全條戰線畀對手」。尤其是「港版國安法」下,街頭抗爭和國際連繫都越益凶險困難。尚若干程度上有憲制保障的議會戰線由是更形重要。公民黨的梁家傑則指出,留在議會內哪怕不能完全制止林鄭政權與保皇勢力政治分贓,亦能當頭棒喝利益輸送,以凝聚人心,發揮保留實力之效。

民建聯的李慧琼認同此說。指出去留平分秋色的民調結果顯示,社會氣氛繼續繃緊。留任議會的泛民反映民情,勢將抗爭升級,令政府工作阻礙重重。換言之,林鄭政權押後選舉此延兵之計不難弄巧反拙,將民憤從街頭聚焦到議會去,激化抗爭。林鄭假疫情之名,拖延立法會選舉,滿以為能以時間換取空間,反卻激化民憤 。偷雞唔到蝕揸米。自以為聰明的林鄭再次為聰明所累。

古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