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話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沒肉食最多令人瘦身,但沒竹子相伴則會令人變俗。人瘦可以增肥,但庸俗卻無法純化,足證竹子在古人心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位於中環的非牟利創意空間「飄雅活藝」,正舉辦首個專題展覽「尋竹探藝」,除了呈現竹的歷史演變,更透過十位來自日本、台灣及香港的竹藝師作品,展現當代如何重新演繹竹藝這一門傳統絕活。
展覽空間是一座四層高、一九四八年落成的香港第四代唐樓,穿梭在中環鬧市的歷史建築已感覺離地,看到新舊竹器散落紅磚搭建的空間,更有超越時空之感。一進展場甫見到吊起一層半樓高的當代醒獅作品《再世盧亭》,傳統佛山南獅頭部份由紮作師傅張歡製作,再由當代藝術家神野貓製作六合一的魚身作尾部,四手聯製「紮、撲、寫、裝」紮作工序,二創出香港獨有的盧亭神話主角。
作品旁邊更特意放了一個用竹篾紮成的獅頭骨架,讓觀眾看清楚紮作的精密度。「由破竹、紮作、貼紗、上色、繪紋到裝絨球點綴,動輒花半個月時間才能完成一個獅頭,每一個位都是心機,可惜搵唔到食。」少年時曾跟有「隱世麒麟王」之稱的紮作師傅蘇馬電學藝的張歡,早已轉行經營物流生意,現在應朋友要求或技癢,才會在家偶爾製作佛山獅,他說目前廣東還有不少紮作師傅,但年輕人入行不多,能否把絕活傳承下去,他也不敢樂觀。
時裝設計系畢業的神野貓,熱衷以紙糊作媒介,以日本傳統民間玩具犬張子(Inu Hariko)為靈感,創作不同形態的神野犬(Jinno Inu)。臨近中秋,當天她還帶來了親手用竹紮作而成的白兔紙燈籠,成為展覽加插的別注版展品。「燈籠是凝聚一家人的象徵物。」她說。
竹子在中國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已採食竹筍、以竹葉蔽體、製作竹箭竹槍來抵禦猛獸、用竹簡寫字,衣食住都沒有離開過竹子。廣東專屬的建築搭棚技術,利用竹子纖維通直、韌性強,成為植物鋼筋,更令竹子的應用升華到了民間絕活的層面。與此同時,竹藝也早已成為重要的藝術門類,不少收藏家都趨之若鶩,但投入承傳的年輕人所剩無幾。
「竹子看似信手拈來的物料,但文化意義深厚,也是君子風範、筆直頑強的象徵。」飄雅活藝創意總監陸詠沁說,「尋竹探藝」的靈感來自團隊對當代竹藝方面的長期研究,透過不同材質、形態、自然特質和不同工藝師之手,從千年的竹藝傳統技考、實用性和當代美學三方面探討竹與人的連繫。
「早年竹子撐起香港生計,陪伴走過艱苦歲月。時至今日,竹子不僅是日常平民素材,一經巧手加工,會搖身變工藝作品。」來自台灣的聯合策展人王生輝如此形容。
作為竹藝師的他,就大膽地示範把古時農業竹器進行現代變奏,作品《燈具》以果物盤、鴨飼料碗和雞籠組合而成,呈現竹器的實用性與觀賞性之餘,更向代代相傳的民間智慧致敬。
在未發明塑膠之前,原生自亞洲的竹子因為易於取用,成為日常家居重要的材料。展覽以「因環境而生」作為開端,追溯竹藝如何依照特定環境及文化創造出相應而實用的用品,觀眾可以近距離接觸竹捕魚器、竹鴿籠等器物。「文人雅興」則呈現宋朝時期文人雅士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將竹從樸素農業用途提升。
我覺得最精采的部份,是年輕藝術家把傳統竹藝crossover當代藝術,例如建築師丁樂融用了有六十年經營歷史的德昌森記蒸籠創作出竹蒸籠燈;室內建築師郭達麟與七十八歲的香港僅存鳥籠工藝師「財叔」陳樂財合作,以「鳥南枝」為靈感創作出現代感與美感並重的全竹製當代條案。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端着鳥籠上茶樓飲茶的風景,早已成為消失的集體回憶。
地下大堂一件展品《小滿毛月》也滿有故事,那是當代工藝師丁科竣的作品,像一台放大了的竹蜻蜓。微風吹過,竹片會緩緩轉動如風鈴一樣,一節一節的竹蜻蜓用煮沸的方式塑形,而用模具風乾定形,每一個連接的扣都以竹篾人手製作。
作品是一個互動裝置,可人手轉動。陸詠沁回憶佈展時的感動一刻,當時她逆時針的轉動裝置,然後躺在地上替作品拍照,她發現裝置不動了。正當她想起來再轉動作品時,竹蜻蜓順時針的轉動了。「有時我們停下來,並不一定是停滯不前,儲好能量可以再出發。」
丁科竣解畫說,《小滿毛月》是送給香港和這個時代的作品,靈感來自太陽在水平線升起。「作品寓意在大時代香港人要有希望,竹在定形時要經歷水或火,希望香港經歷試練會有新的轉變。」
竹,四君子之首,正直有節,有高韌性,不懼嚴寒酷暑,但願香港人不會忘記。
日期:即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
地點:飄雅活藝 中環卑利街十一號
採訪、攝影:鄭天儀
部份圖片由飄雅活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