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智庫】人幣不重蹈日圓覆轍 - 王良享

【星展智庫】人幣不重蹈日圓覆轍 - 王良享

上周二是「廣場協定」 35周年紀念。1985年9月22日當時的五大工業國 ( 即美國、日本、西德、法國及英國) 的財長及中央銀行行長於紐約廣場酒店達成了聯合干預外滙市場的協議,目的是藉央行拋售美元,誘導美元對主要貸幣的滙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雙赤字的問題。可惜,其代價卻是日本在90年代開始的「迷失20年」。

1985年秋天日圓兌美元在各央行拋售美元下開始升值,翌年初,日本鑑於日圓升值太快開始積極減息,於是股、樓、債價格一起大升,其後泡沫爆破,日本亦迅速滑入縲旋性通縮。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美國與西方國家開始要求中國讓人民升值。由於「日圓」的前車可鑑,滙改後人民幣的「中間價」只是循序漸進式上升,平均每年升值7% 。2010年8月,離岸人民幣面世,再掀起第二潮升值。由2005年至2014年初的8年半內,人民幣兌美元升幅為37% ,同期美滙指數跌幅則為10% 。

從以上人民幣及日圓的比較,有幾點結論如下:

1) 美國早於中國入「世貿」開始已經要求人民幣升值,美國聲稱中國享受多年不平等競爭力的說法站不住腳;2)在美國壓力下,人民幣並無像日圓般失控地上升,中國的貨幣與滙率政策頗為均衡,沒造成資產泡沫;3) 從2005年開始,中國因在早期平抑人民幣過大升值壓力而累積高達四萬億美元的外滙儲備,成為最近幾年對付沽空的最好工具;4)未來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進程仍然是摸着石頭過河,滙率機制的改革及開放必須要把外力博弈都考慮在內。

王良享

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