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有甚麼遺憾嗎?29歲女生鄭曉樺(Rachel)因一次失言,令生意失敗的爸爸服藥自殺身亡。一句「我想你死」成人生最大遺憾,內疚令她患上抑鬱症和厭食症,更一度想自盡。在朋友關心下逐漸走出陰霾,在今次訪問更以寫信方式,與爸爸作最後告別。
爸爸本是經營珠寶和鑽石鑲嵌公司,一家五口算是小康之家,每逢周日就會一齊出外釣魚,爸爸和哥哥在岸邊釣,Rachel和姐姐會在旁搗亂,媽媽就總是忙着看管她們。憶述爸爸的臉,她形容外形是黑實且胖胖的,是很平易近人的感覺,而且廚藝一流,小時候便喜歡黏着爸爸。大概在Rachel 16歲時,爸爸的公司倒閉,原因她坦言不清楚,只知道爸爸多了時間留在家中,脾氣變得很暴躁,很小事就會遷怒於家人,和媽媽吵架到激動處,更試過動手。Rachel憶述:「他整個人變了,好似幽靈咁,每日就是埋怨。」
她們家從前有養過倉鼠,爸爸雖談不上很愛小動物,但從不會有傷害牠們的念頭。最心寒是有天晚上,爸爸買了一堆倉鼠寶寶回家,然後在廚房逐一鎅死牠們,當時Rachel和姐姐害怕得坐在床上、蓋上被子、拿着長傘,生怕爸爸會傷害自己,「從未見過爸爸如此恐怖,我們當時有報警,但警察來到,列作普通家庭糾紛,沒處理就走了。」爸爸這樣的情況,維持了接近一年。
「是,我想你死。」這是Rachel跟爸爸講的最後一句說話,也是她一直久久未能釋懷的一句話。當日爸爸又跟媽媽因為某些小事吵架,更動手推撞媽媽,哥哥和Rachel為了保護媽媽,跟爸爸衝突,「爸爸問我是否想他死,我回答了『是』,當時我覺得只要他不在了,一切事情都會解決。」隔了數天,爸爸一聲不響便回了大陸鄉下,在那邊服藥自殺,當日是12月24日,那年的平安夜,對Rachel來說一點也不平安。她們乘直通車回去,到達時已是普世歡騰的聖誕節。「爸爸睡在木箱內,我覺得眼前的他不是我爸爸,他明明好肥,為何會變得如此瘦。」
「當初如我沒有衝口而出的話,他未必會自殺的,可能我還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爸爸死後,Rachel不斷自責,更令她不想回家。18歲後結識了男朋友,每星期都會在男友家住上數天,為的只想逃避面對家人。當時她被確診患上抑鬱症和厭食症,有時一整天都吃不下一個蘋果,有時吃東西後就想嘔吐。
可以困住自己的只有自己,我問當時令她最難過的是甚麼,她答不到,反正就是開不了心。「我之前住屯門,很喜歡去沙灘。有一次不自覺走到海裏,水浸到了心口,我很怕水的,但我覺得只要再向前走,我便會舒服一些。」最後是朋友的一通電話,令她及時回頭,「幸好當時有朋友陪伴,常常問我放工未,一放工就帶我去食飯 ,至少令我會吃東西,不再想吐。」
爸爸過身後不久,她在腰側紋上第一個紋身,差不多有她半身那樣大,圖案是兩隻牽着的手,上面寫上三組英文字:Promise、No lies、Just love,這個紋身令她時刻提醒自己該如何去愛一個人,代表「愛」是坦誠和體諒,同時亦隱藏了她對爸爸最後想說的話,「我希望我們之間只有愛,沒有怨恨。」談到身上有10個紋身,最愛的是背脊上的一個「零」。
現在的她自己搬出來生活,一個人、兩隻貓住在舊唐樓,反而樂得自在。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售貨員工作,不求人自己生活,談不上富裕,卻卸下不少心理包袱。偶爾回家吃飯,看見家人已放下爸爸的死,生活重回正軌,加上現在獨立生活令她不再背負着對家人的愧疚,「搬出來住,心態改變了很多,很多事情看開了。」也解釋了為何她要選擇在背後刻上「零」字,在適當時候一切歸零,給自己重新面對、重新審視的機會。「你學懂最大的教訓是怎麼?」我問。Rachel想了想,苦笑說:「慎言。」
Rachel過去曾患上抑鬱症和厭食症,幸得朋友陪伴才能走出陰霾,令她漸漸明白,當時的爸爸只是需要身邊有人陪伴和諒解,自己卻一再傷害他。我們藉着訪問的機會,邀請Rachel寫一封信給天國的爸爸,把心中一直想說卻未能說的話,統統寫出來。她拿着紙筆,安靜了良久,哭着把心事寫下。信件中寫道:「爸爸,對不起,希望你會原諒我,曾經說過一些傷害你的話。對不起,但我是很愛你的,希望你在天上會看到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健健康康。抱歉身為你女兒,沒好好體諒你所經歷的事,對不起。我的抑鬱症和厭食症已經康復了,不再被過去綑綁。爸,我會讓你看到我幸福下去。女兒上。」最後我想跟Rachel說,你笑起上來很漂亮,從今往後,多笑一點吧。
Rachel的陰霾
記者:劉芷晞
攝影:黃智琳、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