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軍事對峙近期迅速升溫,解放軍軍機多次飛越台海中線,台灣也加緊試射導彈,加上區內頻頻現身的美軍,稍有不慎釀成擦槍走火的意外並非不可能。假如真的出現誤擊,是否就必然引發戰爭?這要視乎事件的性質和各方的後續處理。而近期緊張的局勢則令坊間多了討論另一種可能,會否有一方主動挑起戰事?不論是說了70年的解放台灣,還是美國先發制人的「Preemptive Strike」,皆成了關注兩岸、中美關係的輿論焦點。
近月來坊間有一種說法流傳,認為美國會先發制人在南海或台海進行對華軍事打擊,當中尤以南海為甚。根據此類觀點,美國會以「外科手術式」行動轟炸中共控制的南海島礁,以摧毀其軍事設施,甚至有指這會是特朗普催谷大選選情的「十月驚奇」。美軍投射能力固然無遠弗屆,以艦載機和巡航導彈攻擊南海島礁是其力所能及之事,世人也早已對美國的「長臂空襲」見怪不怪,然而轟炸南海島礁與刺殺伊朗將領蘇萊曼尼,卻不是同一回事。
早自1960年代越戰時期,由總統領導的美國行政機關便一直擴大其對美軍行動的控制權,這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打響之後尤甚。美國國會先後通過授權動武法案,令總統能基於反恐、國家安全等理由對塔利班等恐怖組織作攻擊;蘇萊曼尼在伊拉克被美軍以無人機空襲刺殺,正是因為他被指策劃恐怖活動。話雖如此,美國憲法卻規定宣戰權在國會而不在總統,任何持久的軍事行動也需得到國會的認可和「課金」。
針對恐怖組織的攻擊或是總統所能決定,針對另一主權國的入侵則非經國會不可。2001年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均是先經國會一輪討論投票,再向對方下最後通牒,待對方在通牒期限屆滿未有回應才展開行動;當中具正當性的阿富汗戰爭也用了大半個月時間來走完程序,具爭議性的伊拉克戰爭更是吵了近半年。而對華軍事打擊隨時引發長時間的地區大戰甚至是核戰,與近乎沒有後果的空襲恐怖組織是兩碼子事;戰端一啟,要的是美國國會和國民充份、持久且實質(出錢出命)的支持,因此沒有捷徑,即使是狂人特朗普也會為美國體制所限而必須走完程序。若美國真有心主動對華訴諸武力,也只能依國會、通牒的正途,難以「突襲」方式攻擊。
美國動武為體制所限,中共動武卻在核心一念之間;中美大戰的另一個可能,自然是解放軍攻台,美軍馳援台灣。然而即使習帝下決心要完成武統千秋霸業,「突襲」也不大可能。這不是說中共會光明正大對台宣戰,而是中共的軍事行動難以不被外界察覺。中共一旦決定攻台,目標必是佔領整個台澎金馬,而這並非單靠導彈、空襲、甚至空降少數部隊所能達成,最終還是要切實地讓重裝備大部隊登陸台灣,佔領一個個城鎮村莊。
因此,儘管開戰階段會以海空攻勢先行,最關鍵的還是緊接的大部隊渡台;而要準備大部隊渡台,事前則必然要集結大量的船艦、部隊、物資和後勤以作準備。這一切在美、台的偵察機、衞星和雷達監視下卻難以掩蓋,一旦解放軍和民用貨車、船在福建浙江沿岸有大舉異動,美、台必定早有警覺,解放軍想殺對手措手不及,難度極高矣。而假如是對台突然飽和轟炸後才調集部隊渡海,則會給予美國更多時間反應,令解放軍喪失先機。無論如何,假如美軍堅決援台,解放軍均難以避免與美軍正面作戰,以突襲方式在美軍反應前快速佔領全台的戰略構想,用在現時解放軍的組織、能力和經驗上,只會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