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美關係緊張,兩國外交戰場已擴展到香港。北京為報復美國限制中國駐美外交官活動,要求美駐港外交人員須獲中國外交部批准,才可與港府官員及人士會面。美駐港總領事館回覆本報查詢時證實,北京本月11日實施報復性措施,批評做法「進一步證明北京廢除香港自治權」。民主派質疑此舉勢令香港難維持亞洲國際城市地位;有熟悉中國政治的評論員指,中美外交角力首次將香港變前線戰場,不排除有關限制措施會進一步加劇。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9月初宣佈,對中國駐美外交官的活動實施新限制,包括要求駐美中國高級外交官進入美國校園或與地方政府官員見面前須獲美方許可。香港《南華早報》引述中方內部文件,指北京為反制美方,規定美國駐港總領事、其繼任人或代表成員,如需到訪任何內地和本港政府機構,或與相關人員會面前,須先獲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批准,措施涵蓋的會面形式,包括任何正式、私人、社交及網上會議,香港及內地的公營或私營教育機構、學會等亦被納入其中。
本報昨以電郵向美國駐港領事館查詢,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回覆時,雖未有回應相關具體措施,但證實北京本月11日實施報復性限制措施,並把美國駐港及澳門領事館納入限制內,批評措施進一步證明北京廢除香港自治權(further proves Beijing’s evisceration of Hong Kong’s autonomy)及使香港多年來的繁榮框架受破壞。發言人又指,美外交官多年來在中國做例行外交工作及與公眾接觸時,面臨嚴峻、不平衡及任意限制,反觀中國外交官在美國享有開放渠道,卻無視美方持續提出改善的訴求,故美方不得不對中國外交官施加新要求。
《南早》引述自由黨立法會議員鍾國斌透露,曾獲美國駐港總領事史墨客邀約私下討論香港最新發展,他「出於禮貌」通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獲對方通知「現時非適當時候見面」。他又引述對方指在新規定下,美駐港總領事館與香港政黨成員見面前要先通知公署,並明言是「報復措施」。本報記者昨曾致電鍾國斌查詢但未獲回覆。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則指,鑑於中美關係日益緊張,即使駐港美國外交官提出會面,亦應待中美關係改善才赴約,認為「這樣做會更好。」
不過,公民黨黨魁、立法會議員楊岳橋向本報表示,至今未從美國外交官員聽到相關訊息,不知傳聞是否屬外交之間要求,「總之呢個唔係一個法律,如果佢(中國)希望香港仲係一個國際城巿,𠵱家咁樣(傳聞中做法),對本地無論乜嘢背景嘅政治人物與外國交流增加咁多規限,係無助於維持香港嘅國際地位。」港府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僅指,會全面配合中央對美方採取的反制措施。
中大歷史系兼任教授林和立分析,香港已成為中美衝突、拉鋸及冷戰場地,形容中方今次限制措施是「以牙還牙」,「以往中美角力較少直接牽涉香港,以前冇發生過,但自從上年之後,其中一個明顯轉變係美國記者,簽證同活動都遇到阻滯」,認為今次限制由過去屬民間傳媒,進一步升溫至外交官方層面,反映雙方張力提升,香港已成中美前方戰線,不排除中方未來會對美國及西方外交人員,更大阻制他們在港的活動,「唔只官方,連半官方甚至民間都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