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上月宣佈制裁11名中國及香港官員,外界一度估計金融銀行業為免受牽連,會停止與受制裁人士一切交易及往來,但有曾任銀行法規部人員分析美國財政部最新公佈的制裁執行細節後認為,今次美國「似乎想留一線畀人繼續做生意」,直言制裁措施「標準」跟過去有明顯分別,「可以話係鬆章,甚至係減咗辣。」
曾任銀行法規部調查主任的民主黨屯門區議員盧俊宇分析,從現時文件表面看,受制裁人士雖被區別對待,由於他們不能直接及間接參與交易,或因此導致他們被架空,但美方亦似有所保留,文件只從美國民眾及機構層面發出,當中限制美資銀行與受制裁人士的交易往來,未阻止或限制美資以外銀行,「好似滙豐銀行同中資銀行,佢哋似乎可以畀有關人士開返戶口,即係唔會因為你同呢啲人有交易,就因為咁受牽連,今次個執行細節最少睇唔到。」
盧指出,過去銀行業收到制裁名單後,會立時檢視自身業務,停止與受制裁人士一切交易及往來,惟今次或可能存在雙重標準,故仍有待觀察。他引述其他銀行業人士指,美方今次的執行方式「以前冇見過」,「咁其實喺制裁名單唔止呢11個人,仲有其他人,係咪同一個做法?」
盧俊宇又表示:「起碼同政府做交易唔會有事,雖然好多決定都係特首會同行會,但行會內都唔係過半人被制裁;特首可能用得返信用卡,只要公司唔係美國法人就得,銀行可能畀得返佢哋開戶。」
盧俊宇不諱言,如果跟現時的執行細節,制裁令的阻嚇力反較之前降低,「可以話係鬆章,甚至係減咗辣」,坦言情況令人略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