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水過往受內地自由行及水貨客帶動,龍琛路、新康街及符興街一帶「藥房街」,藥房、化妝品店、兌換店等遍地開花;惟疫情下水貨客銷聲匿迹,連帶街頭不少店舖已落閘或結業。不過有部份區內業主反常地拒減租,寧願丟空舖位;有地產業界分析指業主「打腫面死充」,主要是食肆等租客難以負擔貴租,業主圖博疫情快過、藥妝店等租客能加快回歸。
本報記者日前到上水一帶視察,原本被自由行旅客、水貨客佔據的街道水盡鵝飛,新康街至少15間前身為藥房及化妝品店的地舖,不是倒閉及在鐵閘貼上招租廣告,就是拉閘未有開門做生意。以新祥街為例,短短50米已有6至10間店舖沒營業,部份店舖閘前貼滿招租廣告;新功街亦有約五成店舖無開門。
有街坊透露,該批藥房經營者不少為內地人,部份商舖在農曆新年後便再無開門營業。另有店舖負責人指,內地客絕迹令生意大受影響,部份主攻內地人店舖已止蝕離場,但其店舖仍被業主加租。有已落閘藥妝店員工稱,年初起上水街客幾乎絕迹,加上公司接連裁員,「十個員工炒咗七個」,故現時只向內地人提供網購,透過微信落單,便可將貨物寄返內地。
有找換店負責人表示,上水街上約有六成兌換店為內地人經營,疫情下店主難以往返中港兩地,惟有關門大吉;目前找換店生意,由去年同期月賺數十萬元,大跌超過九成。
然而地產代理梁先生表示,即使受逆權運動及武漢肺炎疫情夾擊,租客減少,上水一帶有地舖租金竟然「硬淨」。市場消息指出,新康街現時呎租仍可媲美尖沙嘴、銅鑼灣等一線地舖,其中67號的1,200方呎地舖連8,909方呎閣樓,以月租55萬元租出,平均呎租約131元。
80號的1,000方呎地舖連800方呎閣樓,更以呎租173元成功出租,月租22萬元,「𠵱家可能冇水貨客、冇內地客,但疫情總有完結一日;啲業主仍然企硬呢個市價,寧願間舖吉咗都唔減租」。
利嘉閣(工商舖)高級營業董事鄭得明表示,本港市道疲弱,工商舖租金大都錄得跌幅,上水一帶街舖業主反其道而行,「都可以話班業主係『扮勁』、『打腫塊面死充』」。他解釋,業主仍想找機會租予藥房,因他們才能托起租金,在上水區租予食肆,叫租難以提高;業主只能待疫情過去,藥妝店重新回歸,「藥妝店先租得起嗰啲價錢,其他租戶根本懶得講價,寧願丟空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