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業洗牌未炒完 Nvidia、台積電值博

晶片業洗牌未炒完 
Nvidia、台積電值博

【投資導航】中美冷戰揭示晶片在新經濟發展重要性,剛好全球晶片市場變天,今年底新GPU及CPU推出、以iPhone 12為指標的5G手機、新遊戲主機推出、5G及自動汽車等,加上華為被禁晶片,晶片需求有增無減,藉9月大市調整,在晶片股中尋寶。

綜合型英特爾技術被超前、AMD在x86中央處理器上取得七年來最大市佔、台積電代工技術領先、Nvidia收購Arm亦進軍手機處理器市場,晶片業進一步「去大台化」,行業洗牌現新機會。年初至今,全球其中一個當炒板塊為晶片股,Nvidia及AMD升逾倍及逾六成,相對標普升0.19%及納指升18.85%,絕對跑贏大市。就算港股市場,一樣有中芯(981)升逾六成,同期恒指跌逾一成七。

晶片產業鏈粗略分上中下游,上游為架構專利及設計,包括英國Arm、Nvidia、AMD及高通等,皆為無廠晶片商;中游負責代工製造晶片廠,如台積電只接訂單製晶片;下游則是測試、基板等組裝。

移動裝置仍是增長來源,市場一般將先進性跟納米掛鈎,納米越細、效能越強、耗能越少。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三星及聯發科技術未及台積電,相同5納米,台積電功能最高。以產品計,高通Snapdragon最新為7納米;蘋果A14及華為麒麟晶片則達5納米,同由台積電代工。中芯現時為14納米,追至7納米保守估計要兩三年。

資深科技管理投資者劉民輝認為,晶片生態系統「冇乜點變」,是投資者對晶片股有偏見,現時當它們是Google及Tesla等科技股炒,其實有分別。近一年財經界談及晶片的納米、英特爾落後,劉民輝認為,因需求在移動裝置上,而英特爾不擅長做手機處理器,電腦晶片亦不需特別細以追求低耗能。

德州儀器25倍PE「合理」

以升幅及市盈率計,上游設計商爆發力最強,Nvidia最新發佈顯示卡系列GeForce RTX 30,價錢接近上一代但表現倍增,加上接近從日本軟銀收購Arm架構,市值達3,122億美元,大幅跑贏英特爾的2,124億美元。劉民輝補充,Nvidia用硬件推動AI晶片,若併購Arm該環節會被壟斷,估計併購不能通過反壟斷審批。

相對而言,綜合晶片企業今年未有受惠炒風,而下游則多是台、日企業;估值相對偏低的要數德州儀器,25倍PE變得「合理」,手機晶片亦僅次高通。

劉民輝認為,贏家始終來自需求,最保守是買台積電,因任何類別晶片都生產,不論AMD、高通還是其他設計商都會找台積電;雖然代工賺錢有限,但相對現時技術已頗為壟斷;但他強調,「市場未有解答甚麼裝置需要用如此低納米的晶片?消費者會否高價追捧最高科技晶片?」只是現時當炒,於是便當故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