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主教香港教區出版的小學宗教及道德教科書「愛國」內容引起社會關注。本報檢視教區出版的同系列中學教科書,發現當中「心繫家國」一課,引用耶穌熟悉猶太文化和不反對給羅馬統治者納稅為例子,證明「耶穌愛國」。有學者質疑有關內容不合適,強調耶穌提出最重要的誡命是愛主和愛人,沒提及愛國,認為不應陷入將國家取代上帝的陷阱。有教友家長直言,對教材滲入愛國元素極其失望,籲教區「勿再綁架信仰」。
初中教科書《我走星光道》由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編寫,神學審查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蔡惠民負責。該教科書2013年初版,最新版是2020年第七版。
該課有一段落標題為「耶穌愛國」,指從耶穌事迹可見他愛自己的國家民族,包括他從小學習自己的民族文化、熟讀經文和遵守猶太人法律等。課文又指當時猶太人受羅馬人統治,但耶穌沒否定統治者的權力,也不反對給羅馬人納稅,但有批評和告誡掌權者和挑戰不公義。
同一課主題為「心繫家國」,內容圍繞「愛國」課題。課文指愛國是「每位國民為己為人的責任」,又指愛國不是只愛沒有缺點的國家、盲目服從或反對政府管治。該課列出「香港人愛國事件簿」,例子包括港人上世紀60年代接濟面臨大饑荒的國內親友、80年代六四事件後多次舉行大規模集會聲援學生、90年代捐贈救助華東水災等。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認為課本強調耶穌愛國並不適合,因耶穌提出最重要的誡命是愛上帝,第二個誡命是愛人如己,沒提及要愛國,認為課文不應陷入將國家取代上帝的陷阱。但他認為教材有提及愛國不是盲目服從或反對政府,亦有提及六四事件等,不算偏頗。
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潘宇軒認為,耶穌生活在羅馬統治下,愛的是猶太民族傳統,但課本對他的「愛國」是指哪一國語焉不詳。潘指出,上述課題中最核心的倫理問題,是信徒最終效忠對象是誰,例如愛國家民族與愛天主兩者遇矛盾衝突時如何處理等,惟教科書未有處理。
天主教教友、家長同盟執委Ivy表示,兩名子女在天主教學校就讀,一直使用該系列教材,對於教材被滲入愛國元素和民族主義極其失望。她希望孩子有宗教信仰,在成長過程得到心靈支持,走向善道關心世界,而非藉宗教建立孩子「愛國心」,籲教區勿再綁架信仰。
天主教社會傳播處回覆時僅附上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宗教及道德教育組本月中發出的文件,內容未有提及上述教科書內容,僅稱天主教教育目標包括讓學生學習愛自己,以至他人、團體、世界和天主,而民族和國家都是一種團體,愛團體亦會學習批評和改善團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