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推進實質關係知易行難(許 楨)

台美推進實質關係知易行難(許 楨)

繼其衞生部部長後,美國國務次卿,復於近日到訪台灣。雖然並未一如行前各界所料,台、美雙方就此展開經貿合作談判;然而,美國國務院頭幾號人物與蔡英文總統公開會面,還是在太平洋兩岸外交乃至安全舞台,投下重量級震撼彈。一時間,「陸—台—美」之間的三角關係與後續互動,又成為印太地區焦點。

其中一個關鍵,是該位美國高官訪台,正是以送別前總統李登輝為成行理由。李登輝原為國民黨主流派,乃首個在台出生、成長的中華民國總統;不少藍營人士認為,民進黨在1980、90年代的崛起、擴張,最終以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取得政權,在兩度入主總統府兼主導立法院、監察院後,更大有長期執政之態勢。凡此種種,都與李登輝在當時執掌政權與國民黨黨機器,有莫大關係。

甚至到了2000年前後,島內強烈對立的藍、綠陣營之間,還有究竟是連戰、還是陳水扁才是李登輝傳人的爭論。就當時選舉結果看來,不過是國民黨淺綠路線,將權力轉移予民進黨淺綠派系而已。以李登輝為中樞,藍、綠陣營都分別向中間偏淺綠區間靠攏。所謂陳水扁「一邊一國論」,與李登輝「特殊兩國論」,連高舉的統獨符號都極其相似。

在此兩人身影背後,蔡英文也在其時小荷漸露尖尖角。和馬英九相似,蔡氏也以精深學術背景、專業官僚形象,進入台灣政壇與大眾視界。事實上,以選舉結果論,蔡英文固然是民進黨創黨至今最成功的黨主席;可堪玩味者,蔡英文也是民進黨史上黨齡最短、任期卻最長的黨主席。以從政經歷算來,蔡英文本身就代表國民黨或其座下官僚,在李登輝帶領、啟蒙之下,走向本土的整個世代政治精英。

美支持李登輝蔡英文路線

綜上所論,美國國務院透過是次弔唁,而釋放出對李登輝、蔡英文路線的支持;無疑是重大訊號彈,事實上,也引起北京的連串政治、外交,及軍事反應。假如特朗普連任成功,中、美會否因為台灣問題而攤牌,自然被視作西太平洋,乃至全球安全與大國角力最大熱點。

中國外交部、國台辦的強烈措辭,已經不太能夠引起諸方足夠重視;在敏感時刻,不只解放軍東部戰區、南部戰區有所行動,連國防部亦明確表示須針對台海局勢有所作為。愚以為,關於「台海中線」的討論,恐怕意義不大。其實無論根據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或法律體系,兩岸之間未有任何國界、邊界;對於雙方的軍事單位和公權力而言,從法理依據到實質操作,過去數十年來,都談不上甚麼中線不中線,一切實力使然。

當年台灣黑貓中隊、黑蝙蝠中隊,就是以台灣為基地,為美國刺探大陸軍情的空中力量。不用說海峽中線或大陸水域、上空,根本就有深入腹地的作戰行為。而解放軍亦多次以紅旗二防空導彈,及殲六、殲七等落後殲擊機攔截之行動。

從1950到1970年,足足二、三十年間,由於海、空優勢在台海東側,所以雙方接戰,基本也在大陸上空甚或深入內陸;一般情況下,雙方膠着平衡線究竟往西壓多少,端視乎國軍戰機、偵察機的技術水平與作戰需要。解放軍方面,由於裝備、戰略、技術、訓練、資源使然,大多被動應接而已。

到了1980、90年代,即冷戰決勝階段,內部,由於蔣介石、毛澤東同代人一一離世;外部,由於華府拉攏北京聯手抗蘇;兩岸之間的拳來腳往也就克制甚多。踏入2000年後,基於兩岸戰略平衡的質變,台灣外交、技術、資金狀況都難以與大陸比肩;解放軍更多海、空行動逼近台灣及附屬島嶼,自然成為常態。

說到底,李登輝從老布殊手中大手買入F-16戰機、AH-1W超級眼鏡蛇攻擊直升機、派里級導彈巡防艦,以及愛國者防空系統;一來是台北把握住從八九六四到冷戰結束的「抗共窗口」,二來是1980、90年代工業發展,為台北留下豐厚的財政儲備使然。

今天的台灣,難就難在如何在擺脫ECFA依賴下,推動強勁的經濟發展。假如台灣在產業上、競爭力上,未有成為美國盟友的資格,單憑意識形態的共鳴,或彼此民眾的情感聯繫,亦難改變台、美關係的本質。無論華府派出誰人訪台,在可見將來與台北建立「準官式關係」的路程尚非坦途。當中的關鍵,就在於台灣的經濟、財務條件,以及與之相關的防務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