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幾十年餐廳,想不到有一天會看到客人拿着我們一碟豉油雞,走出門口,在樹下取景拍照。五年前的事,那時候面書好像有點out,網上食家們都轉去IG,一副講多無謂盡快去片的格調。相機先食走到如此深度,委實驚人,最後那碟豉油雞為藝術犧牲成為甚麼樣子,我沒有跟進,因為已躲入後巷,獨自嘆氣。大廚問,以後怎辦,用眼睛去吃成為主流,我們要否把一只雞斬成一朵花的樣子?又或者至少改一個威武外號,說一個可以令客人分享給followers的故事,加強刺激感?如果我們不合時宜繼續做恐龍,會否很快可以退休?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電視報紙變成出土文物,社交媒體極速改變遊戲規則,幾十億人輕輕推一把,是何等力量,更嚇人的是,大家都說科技公司是《Terminator》電影中毀滅地球的Skynet,AI是令人類上癮的魔鬼。實在又非常似,甜酸苦辣鹹香鮮,魔鬼說要加一味instagrammable。我與大廚跑得太慢,在不知所措中依舊很恐龍地過活,然後上年有一天突然發現,咦,為甚麼餐廳內的客人,好像有些不一樣?相機先吃的情況,稀疏了不少,便算吃,也吃得挺快,拿出長短火拍照的不多見。搞甚麼呢?想一想,明白了。所有新鮮事物皆有適應期,雨後春筍了幾年,食物相片看得太多,觀眾很快疲勞。更何況,熱門地方數目有限,便算至厲害的KOL專門乘飛機去吃,也有頂點。當最滄海遺珠的隱閉餐廳,如燒烤殿堂西班牙Etxebarri已經不再是秘密,遠在天邊的Fäviken在某帳戶上出現了十次八次的時候,大家便會開始發悶,相機先吃自然要慢下來。
局勢變得真快,有手機便是KOL的日子轉眼過去,收錢供稿急促跌價,試食飯局失去吸引力,某些年輕「食神」曇花一現不知去向。每天不停更新,原來社交平台比起紙媒更有要求,有料無料瞞不了多久,放幾張靚相閃一會還可以,過了不久,還原基本步,比拼的始終是內容是看法。到了今天,誰是飲食界社交媒體的最後強手,那些是業餘嗜好,已經分得很清楚。有一些新店,曾經憑藉潮流及噱頭作招徠,以社交媒體帶動成為打卡勝地,由朝到晚大排長龍。起得快時跌得急,一年前逼爆門庭,虛火過後急促收檔的例子有很多,如近年的芝士蓋茶、梳乎厘班戟、珍珠奶茶店等等。打完卡會不會回頭,還要看味道及價值。老闆以為搞定,猛開分店,死得更慘。
Netflix電影《The Social Dielmma》說AI在社交平台背後操控人類,事實如此,當食物用眼晴去吃,或者用來擦存在感,確實有些着魔勢頭。幸好,每一件事去到最盡,大家便會思考,然後改變調整。AI也逃不出規律,最後是人性,味蕾始終長在舌頭之上。
Influencer 2020預測最新社交媒體走勢:依然要靚(沒有人會反對),加強個人意見,關注社會,更多小組興趣,強者愈強,更地區化,政府開始有一些合理管制,可能取消 Likes(好!),科技進步令訊息傳播更快。
說回香港,今年出現疫情,生意難做,激發大家在社交平台上出力支持本區經濟,幫忙小店,各自發功。我與太太「每星期光顧一間未去過的小店」計劃,實行了半年,大部份資訊來自四面八方朋友網上推介,非常正。作為一條開明的恐龍,我服,如果社交媒體是魔鬼,這魔鬼挺俊,可以大力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