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姐了解到現今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可以避免損害心臟及肺部功能後,她就如釋重負,面容也放寬了。她隨即問:「那麼,整個電療過程要多久呢?」
當醫生根據病人的個別情況選擇了最適切的電療技術,完成整個設計方案後,就會運用放射生物學原則,及過去多年來累積的臨床研究數據,以決定電療的總劑量應分開多少次數來進行。利用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周邊正常細胞為快的原理,一般來說將總劑量分開次數,每次用較小劑量來放射,可容許正常細胞有較多休息復原的機會,而因為癌細胞的修復功能較差,會失去再繁殖細胞的功能而被消滅。
在電療乳房的應用來說,多年來的臨床研究建立了首先將X光總劑量分開25次,每天一次去放射整個乳房,然後收窄範圍,用電子射綫直接照射主瘤位置5次(俗稱「加電」)。治療效果很理想,乳房範圍內的癌細胞復發率只有3至5%。這六星期的療程也成為多年來的標準。
近年有臨床研究顯示,如果將25次的全乳放射減少為15至16次,但將每次劑量調高,而仍然保留之後的5次主瘤位置加電,可達相同治療效果,並可縮短療程至四星期。這類研究結果,主要可應用於早期乳癌患者做了乳房局部切除手術後的放射療程。
陳小姐的個案,看來是可以選擇這四星期的療程。但再仔細考慮,有一個不夠妥善的方面,就是最後的加電,仍然需要用電子射綫直接照射她位於左乳房六點鐘位置的主瘤範圍,其下面就正是心臟,這一點確是不太理想。
在此類情況下,我就建議她接受五星期的療程。全乳房仍然接受25次電療的劑量分配,但用上期提到的VMAT技術,除將心臟的影響減至最小,還可以將以往需要後補的5次加電總劑量分開至25次,在照射整個乳房時,同時局部加在主瘤位置。這技術名為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SIB)。而因為SIB也是用弧形照射技術,就不會再增加下面心臟的劑量。需要留意一點:如果我們用15至16次的全乳房照射療程,因着每一次的劑量已經調高了不少,我們就不可以用SIB技術,再進一步調升主瘤位置每次的劑量。如果這樣做,有研究指出,乳房會有過度的纖維化反應,影響外觀及不適。
陳小姐疑團得到解答,也放心進行治療了。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www.hkbcf.org
李沛基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