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投資筆記】跑贏恒指難度不大 - 徐風

【一分鐘投資筆記】跑贏恒指難度不大 - 徐風

近年恒指成份股加快換馬頻率,對以恒指做基準的港股主動基金經理而言,實是一件喜訊,因為他們跑贏恒指的機會變得更高。

恒指公司如何決定哪些股票被踢出局,哪些股票可以登堂入室,並沒有具體量化的準則。市場一般以成交量、市值及流通量等大路指標去猜度,所以當市場預期恒指公司即將公佈哪些成份股將會「換馬」前,部份有較大機會染藍的「黑馬」股票股價,都傾向上升。

上升的原因,市場一般給予幾個理由:一是知名度提升,會吸引更多散戶及基金買入;另一個原因,則是近年強積金及ETF等被動基金盛行,既然是被動買入,就算股價炒得幾高,你都要買。

然而,這些股票一入恒指,好消息炒完,股價往往有「從天而降」的趨勢,數年後就打回原形變醜婦。加上恒指公司似乎有「與時並進」的胸懷,近年的恒指新貴,大都與科技、新經濟及醫藥概念有關。例如2017年的舜宇(2382),2018年的石藥(1093)及中生製藥(1177),今年阿里巴巴(9988)、小米(1810)及藥明生物(2269)等,這些板塊都是近年有較大升勢及成交的大型股票,但波幅同樣顯著。

以小米為例,由於「爆冷」勝出,加上兩個月前新經濟股瘋炒,最終以24.5元(9月4日的收市價計算)高位入恒指,但短短三周,股價跌至20元,跌超過18%,而公司對恒指有約4%的影響,換言之,單計小米,對恒指的「負貢獻」已有約180點(即 0.7%)。

事實上,舜宇2018年入恒指時最高有170元,現時僅得120元,跌幅約三成;石藥及中生製藥染藍後,都一度跌超過五成。恒指近兩三年走勢偏弱,恒指頻繁換馬,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

徐風

facebook.com/followsthe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