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性心臟病死亡率高。心臟停止跳動,如果沒有適當處理,例如有效的心肺復蘇法,或使用體外去顫器,幾分鐘已經可以引致永久損害,以致死亡。有一種情況叫 OHCA(Out-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是全球第三致死原因。當中少於10%患者生還。
一向觀念是心臟病猝死沒有先兆,不少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臟病,所以難以預防。最近丹麥有研究指,在OHCA前的兩星期,有54%的人曾看家庭醫生,或至少以電話或電郵聯絡醫生,6.8%更曾到醫院。對比一年前,他們每星期平均只有25%曾看醫生或聯絡醫生,只有3%曾到醫院。對比年齡、性別等背景相同,但沒有發生OHCA人士,同期更只有13%曾看醫生,2%曾到醫院。
這項研究是翻查丹麥於2001至2014年間共28,955位患OHCA病人的病歷,再每一位配對九位正常人士作對照。研究員的結論是突發性心臟病是有先兆的。不過,這些徵狀卻大多數並非典型心臟病徵狀,而是比較空泛的疲憊、呼吸不暢順、翳悶等。家庭醫生每天看的病人,大約一半有這些病徵。而且臨床檢查很難診斷隱性心臟病。靜態心電圖亦幫助不大,確診需要做心血管造影掃描。總不成所有病人都進行造影掃描,幾千元價錢是考慮,注射顯影劑有可能出現不良反應,亦要注意因為大量檢查而出現的假陽性結果,引致不必要的介入性心導管檢查和治療。
解決方法,是客觀心臟病風險評估。有不少心臟科組織根據實證醫學研究,建立心臟病風險評估程式,只要輸入相關風險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血壓、血糖、高密度、低密度或總膽固醇、吸煙、肥胖、家族心臟病紀錄等。不同程式略有不同,結果以十年內患心臟病風險百分比表達。不同風險組別,有相應處理方案,例如處方降膽固醇藥令膽固醇達至指定目標水平,控制血壓,治療糖尿病,戒煙等。高風險組別會建議介入檢查,例如心血管造影。
提高市民對心臟病,特別是OHCA的認識,加上醫生更廣泛做心臟病風險評估,再跟進治療,就有較大機會和把握探測到病發先兆,阻止嚴重事故發生,並及早作預防性治療。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