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安倍晉三的內閣官房長菅義偉一如所料大熱當選,成日本第99任首相。菅義偉明言在未來外交路線上,會以美日同盟為主軸。現時中美關係惡化,不難估計菅義偉對華政策也可能取決於美國。事實上,安倍晉三仍在任時,美國等西方國家捲起生產基地「去中國化」風潮;日本近月亦推國策引導企業撤華,暫涉資近170.5億元。日本一直是中國低調「金主」,對中國實際投資金額在2018年底已累計至1,119.8億美元(約8,734億港元),冠絕其他國家;在華直接或間接員工逾1,000萬人。
高調推動「去中國化」的不單止美國,牌面低調的日本同樣不容忽視;當地有調查顯示,若夾在中美之間要二選一,逾六成日企會棄華靠美。有學者指日企在華角色關鍵,料一旦大舉撤離,並沒其他國家能代替,將嚴重打擊中國經濟。據中國商務部就日本撰寫的對外投資國別指南,日本屬中國利用外資國別(地區)排名第一;截至2018年底,實際投資金到位額達1,119.8億美元,並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5.5%。
若單計2018年,實際投資金到位額亦達38億美元,反觀美國在中國外資來源國僅排名第八,其2018年間對中國實際投資金到位額為26.9億美元,比日本少逾四成一。而日企在華直接或間接員工人數超過1,000萬人,換言之,若日企撤資規模達整體一成,已牽涉達百億美元計資金及以百萬計的就業崗位。
本報統計10間日本大型企業在中國聘請員工數目,主要為汽車生產商,包括豐田(TOYOTA)、日產(NISSAN)及日立(HITACHI)等,僱員近20萬人,單是日產旗下中國員工數字便達7萬。即使日本本土,也是中國就業崗位供應源,截至2018年底,累計輸出14.1萬人到日本作為技能實習生,佔中國在外勞務人員總數約23.3%,主要分佈在日本中小企業,涉及製造業、農林牧漁和建築業等。
日本與中國地理位置鄰近,兩地民眾經濟往來淵源久遠。中共1949年建國後3年、即1952年,中日便簽定了第一次民間貿易協議,比中美1979年建交及恢復貿易正常化,早了約27年。至2018年底,中日官方和民間協會定下具標誌性的經貿協議有11條。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及他背後的執政自民黨,近年亦沿着親中國的風向走,原邀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4月到訪日本;然而,武漢肺炎疫情成為轉捩點,令兩國決定押後有關訪問。後來疫情擴散至全球,日本亦跟隨國際風向,嘗試將廠房生產線搬離中國。
今年4月,日本政府公佈將撥款22億美元(約170.5億港元),協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搬離中國,或轉移至其他國家,避免再依賴內地進行生產。7月,日本政府公佈已有87間日企領取補貼,把內地廠房撤離至日本或其他東南亞國家,涉資近51億港元,當中包括口罩等醫藥用品生產線,以及飛機和汽車製造商等。
美國對中國採取強硬外交模式,日本商界已泛起靠美國一邊站的思潮。8月,一個日本調查發現,46%日企指美國對華制裁將有損它們的利潤;若必須在美中之間作出選擇,62%日企表示會放棄中國市場,押注美國市場。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表示,不少日本企業均視中國為生產基地,包括電子產品及車廠等,將不利中國經濟,「撤離導致投資減少、影響經濟活動,最大問題係令內地失業人數增加,加重就業壓力,中國就業市場將持續轉壞」。
關焯照指出,中國生產成本、人工近年已變得不便宜,加上日本親美國,承受政治壓力,「最終或會有三至五成日本企業回流國內,或到其他東南亞國家生產」。
關焯照又指出,日本企業撤離內地後,沒有其他國家的企業能取代,「其他國家不及日本研發先進,所以未來會越來越少國家投資中國,驚得罪美國」;加上日本強調民族性,企業亦會視撤離中國為表達對國家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