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醫保唔夠數 80%購標準或大房計劃 難紓公院壓力

自願醫保唔夠數 
80%購標準或大房計劃 難紓公院壓力

【本報訊】政府去年4月推出自願醫保,截至今年3月底錄得52.2萬張自願醫保保單,但當中只有10.2萬張屬新單,其餘均屬現有客戶轉移到自願醫保。食衞局自願醫保諮詢小組成員陳秀荷承認,新增約10萬張保單並未足夠,加上逾80%投保人僅購買標準或大房計劃,患上較嚴重疾病時可能仍留在公院,短期內對減輕公院壓力效用不大。

政府目標是推出自願醫保首兩年內有100萬張保單。截至今年3月底的52.2萬張自願醫保保單中,只10.2萬張屬新單。以往未有自願醫保前,市場每年約有14萬張新單,自願醫保雖已佔市場新保單約70%,但未見有助大幅增加整體市場的新保單。

投保申請中,4%即約1.3萬人被拒保,另有9%即約3.4萬人雖獲接納投保,但需附加保費或設不保事項。投保者中,54%40歲以下,89%人投保標準計劃、不設附加額外醫療保障的大房級別靈活計劃及有附加保障的大房級別靈活計劃;只有11%人投保保費較高、賠償較多的半私家房或以上靈活計劃。

首九個月有2.6萬宗索償個案,當中96%成功索償,4%因屬於投保前已有疾病等而索償被拒。標準及靈活計劃平均獲賠償比率為82%及89%;以結腸鏡及胃鏡為例,平均獲賠償比率為92%及94%。

近年流行基因測試,政府已規定保險公司不可要求客人進行基因測試作為核保。政府由去年4月至今年6月底共接獲30宗投訴,主要涉及保單轉移、欠缺清晰溝通及不滿服務水平,當中15宗成立。

食物及衞生局副秘書長(衞生)方毅認為首年自願醫保投保人數「穩步邁向」目標,稱受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今年首季投保增幅明顯放緩。他指2018年統計處調查顯示,46%醫保投保人仍使用公立醫院服務;但整體自願醫保賠償比率,較以往市場上醫保產品一般多近一成,市民購買自願醫保後,有機會由公院轉到私院。以獲賠償個案為例,或有約2萬名投保人由私院轉到公院。不過,他指現時自願醫保佔市場分額少,難以藉自願醫保減少公院使用量。

僅10萬張新單

陳秀荷表示,首年新增約10萬張新保單,「人頭未夠多」,而且逾八成投保人僅購買標準或大房計劃,一旦患較嚴重疾病,會選擇留在公院治療,例如癌症病人會在公院做化療,「有啲細位可能會令病人轉去私家,但係整體影響唔大」。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當初顧問公司評估指出,自願醫保要推行20至30年後,才能減少公院工作量6%,故不要期望短期內可藉自願醫保減輕公院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