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下萬務確實皆有定時。龍頭行滙控創25年低位,銀行股前景黯淡,曾經見證八、九十年代本港銀行業最風光時代的香港銀行家會所(The Hong Kong Bankers Club),座落中環甲級商廈置地廣場告羅士打大廈近40年,後日(25號)迎來在置地經營的最後一夜,熄燈後便遷出,移師干諾道中盈置大廈。
記者:劉美儀
銀行家會所是專為金融專才而設的私人會所,是本地賓架界的圖騰,會所走過的路,如翻開一部香港金融史,倒影出這國際金融中心的高低起伏。
對於即將告別置地,曾任金管局助理總裁、星展香港前一姐葉約德(Amy)慨嘆,「嚴重唔捨得」,她說會所與香港銀行金融業發展一齊起步,「70、80、90年代最輝煌時代,我哋一起走過」,同會所員工亦好似幾十年老友;但行到今天,要跟回憶說再見,「好似一個時代完咗,又唔知下一個Chapter(篇章)會點樣。」
會所遷出之際,適逢香港多事之秋,令人悵然。她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定位之一,「係幫中國起條橋」,接通與世界金融及商務交易,但現在中美角力升級,金融戰隨時開火,制裁可能禍及香港美元交易地位,「世界立立亂,條橋都唔知起去邊,都唔知點起。」
80年代入行的Amy,碰上了銀行業好風光,她首份工作任職摩根信託銀行,辦公室位於歷山大廈,正好與置地廣場地盤對望。「我1979年由美國返嚟香港開始做銀行,睇住間大廈起,知道頂樓會有個Bankers Club。」同事們都非常雀躍,嚷着要掹老闆衫尾入會。
當年正值銀監處放寬大批從事批發業務、但只有一間分行的外資行獲授本地持牌銀行牌照,摩根信託是其中之一;銀行搵到錢自然豪爽,一口氣買了數十個公司會籍,Amy從此便與會所結緣。
會所內最懷念的地方,她首選「聚緣吧」(The Bar),貪其氣氛輕鬆可隨意吹水,「那時炒房3、4點鐘收晒盤,收工後成班同事就落嚟劈酒。」
酒吧亦供應輕便午餐但不設訂位,上午11點幾炒房交易時段休市,便湧往酒吧「搶位開飯」。
歷史發展不外乎聚散離合,本港金融史亦然。曾任會所主席的東亞銀行(023)前高級顧問兼資深銀行家彭玉榮回憶,「以前個會成立時叫海外銀行家會所,專畀香港做嘢嘅海外Bankers食晏及晚宴,後嚟銀行業發展多元化,覺得唔係幾貼切,所以改名。」
1995年會所易名香港銀行家會所,亦標誌着回歸前,華資及中資銀行家在港冒起。
昔日俗語話,銀行多過米舖。他說「以前好多日本銀行喺香港」,但97亞洲金融風暴後,日資行大併購,4、5間整合一間,以前「中銀集團未統一成為中銀香港(2388)前仲有13行」;08雷曼風暴後,不少歐美行亦班師回朝撤出香港……浪淘盡,「米舖」景象不再,銀行數目遞減,會所亦拓闊渠道吸納個人及聯繫名義會籍。
遷出在即,彭玉榮坦言唔捨得,「呢個係歷史洪流,冇辦法。」他指中環難搵地方做會所餐廳,盈置大廈相比置地,「地點梗係冇咁理想,但起碼仲有個Club。」
桃花不再,只寄望人面依舊。葉約德亦說,「日後新地方係冇咗呢啲回憶,但最緊要啲員工繼續,人情不變至緊要。」
變,似乎是今天香港寫照,但瞬間萬變之中,仍可持守永恒不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