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它不是她- 邁克

是它不是她- 邁克

我覺得一般人罩上口罩精神漂亮,未必是一罩遮三醜,而是大大突出了靈魂之窗的明淨,尋常風景忽然可圈可點,所以從審美角度出發,完全不瞭解反罩派究竟反些什麼。張愛玲當然不是一般人,但戴罩一樣加分──進念那幅《說唱張愛玲》海報你不會沒有看見吧,七個不同時期的臨水照花人遮住下半邊面,眼睛都在笑,《對照記》圖四「四歲的時候懷疑一切的眼光」一掃而空,在諸多替祖師奶奶賀冥壽的厚禮中別樹一幟。不過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九月號《聯合文學》一上架,口罩張當堂失色,陰司紙風格的繪圖,對得住「百歲好吃驚」的大標題有餘,還要順手拉埋蘇青蕭紅陸小曼孟小冬等等所謂民國女子當配角,名副其實陪葬品。這幀穿小鳳仙裝笑傲江湖的照片,最悲壯的演繹應該是劉紹銘先生《愛玲說》封面,乍看以為李碧華《胭脂扣》發行新版本,石塘咀名妓如花栩栩如生,「活見鬼」脫口而出。

因緣際會,《皇冠雜誌》九月號尚未得見,先翻閱《明報月刊》的「紀念與新發現」── 當然其中林青霞的讀書報告早在網上拜讀過,口直心快的蔣大姐可能另有高論,我倒真心認為和上海名家那篇東拉西扯不着邊際的鱔稿比,誠意確實是美德。《明月》編輯的誠意當然也無可疑,可惜卷首語一落筆就令半票張迷輕度不適,引張的句子抄錯一個字:「我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寫她的時候,無時無刻不想起上海人」,那個「她」不是「她」而是「它」。別以為一字之差閒閒哋,「一個字看得有把斗大」的張愛玲,從來不用女性化的「她」美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