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發達國家近年都注意到氣候變化的威脅,但實際的應對行動卻不多。樂施會和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最新報告指,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在1990年至2015年之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最貧窮的50%人口兩倍,認為貧富之間應更公平地分享「碳預算」。
報告分別以年收入最少10萬美元(78萬港元)和3.5萬美元(27.3萬港元)定義全球最富有的1%和10%人口,統計全球人口在上述25年內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結果顯示,最富有的10%、即6.3億人佔全球排放近52%,最富有的1%、即6,300萬人佔15%,而最貧窮的50%、即31.5億人口只佔7%。以人均計算,最富有的1%人每年平均排放74噸二氧化碳,最貧窮的50%人每人只有0.69噸,相差逾百倍。
二氧化碳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暖化的元凶,這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至2015年間就增加了60%,造成世界各地的反常天氣。報告表示,雖然多國致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減排,但現時的碳用量只有很少是用作改善弱勢社群的生計,警告如情況不受控制,未來10年光是最富有1%人的碳排放量就可令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增加1.5℃,因此呼籲公平地分配碳預算,確保全球增溫幅度在巴黎氣候協定內,不會多於2℃。
樂施會政策、倡議和研究主管戈爾(Tim Gore)指出,二氧化碳量近年急增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發達國家國民傾向駕駛耗油量較高的休旅車和頻密地乘飛機到不同地方,有較多享受。他表示碳預算最理想的情況下是用以改善全人類的生活,惟富人卻只利用這限額擴大財富,認為如要避免最差的氣候災難,就要確保碳預算用得其所。英國樂施會行政總裁斯里斯坎達拉賈(Danny Sriskandarajah)亦批評這現象不公平,稱窮人排放量最少,卻要承受多氣候災難惡果。
為此,樂施會建議向高碳奢侈品或經常乘飛機的人徵收更多稅款,投資在低碳的同類服務和改善窮人生活。戈爾稱,「經常飛行稅」針對的並非一年去一次家庭旅行的人,而是每個月都要飛長途的旅客,只佔很小撮人。
英國《衞報》/《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