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模式四大改變

消費模式四大改變

武漢肺炎疫情打擊日本經濟,但亦有分析認為有危才有機,疫情亦迫使日本人打破固有難改的消費模式,締造新商機。

•自煮新一代

雖然日本從未正式要求全民禁足留家,但國民為防疫確實多了時間在家,造就一批「新手廚師」帶起半成品食品市場,如處理好的凍肉、現成醬汁、混合麵粉等。熱賣的還有健康有益的食物,乳酪銷量今年破了五年來紀錄;地方農產銷情增加,品質好又能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小農。

疫情反覆亦令產品包裝出現變化。疫情爆發後日用品供應緊張,囤貨成為習慣,食材、咖啡粉以至啤酒包裝,都由一次用完的小巧包裝變成「工業裝」,預料疫情後會成為新常態。

•扮靚意欲低

時裝界素有「隔半年推新裝,逢春秋換季」的傳統,但疫境下無人可約,上班只是在家對着鏡頭開會,消費者換季和買名牌的意欲大減;面對經濟不景氣,加上環保意識加強,消費者傾向購買可反覆穿戴的衣飾。

化妝品情況與時裝界相若,市場調查公司SRI在5月第二周做過調查,十大滯銷貨品有五樣都是化妝品,包括唇膏、粉底、胭脂和防皺用品等,預期疫情後銷量亦不會回復從前。龍頭品牌姿生堂表示首季1至3月收入比去年同期大跌96%,唯獨潔膚產品銷量不變;主席魚谷雅彥分析說消費者先考慮防疫,尤其敏感肌膚人士,口罩戴多了,潔面亦變得更重要。

•有病拒死頂

以「過勞死」惡名昭彰的日本職場,對職工有「體調管理」的要求,若為感冒等「小病」休假耽誤工作,就是沒有自理能力,故日本打工仔為保飯碗,習慣買成藥解決。不過正是這種「有病仍要上班」的觀念,令病徵輕微的武漢肺炎初期在日本急速擴散,故疫情後日本人想法改變,有不適會找專科檢驗,成藥市場料會萎縮,相反維他命和補充劑需求遞增,以增強免疫能力。

防疫需求開拓出新興市場,本月9日名古屋舉行「感染症對策綜合展銷會」,介紹和讓客人體驗百家公司研發的防疫相關產品,除了抗菌和消毒用品,還有各式人工智能(AI)系統測體溫、確認在場人士有否佩戴口罩、在人們交談位置淨化空氣;又有公司研發虛擬舞台設備,站在綠屏幕前就能合成頒獎禮或音樂演出畫面,避免人群聚集。

•買賣電子化

日本產品雖日新月異,但由於全國人口三分一都是長者,消費模式一直很保守,偏好到店舖購物聽店員推介,付費亦以現金為主。疫情後,每次出外購物都是冒險,年長顧客亦衝破心理障礙試用網上平台購物;店面被迫休業,亦驅使中小企業以電子平台接觸客人,以虛擬和5G科技推銷產品。即使外出消費,現金交收亦有播菌之嫌,預料電子化付費平台有望起飛。

歐睿國際/《日本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