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西安旅遊時,多會慕名到兵馬俑觀光,但其實路上,早十分鐘下車,有一座華清宮,這就是「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華清池之所在地,因白居易的《長恨歌》記載了楊貴妃曾在這裏沐浴,而被傳頌千古。但其實震驚中外,改寫中國命運的西安事變,就是在這裏發生。讀者可能奇怪,為何這樣驚心動魄的一幕,卻會在這樣活色生香的一個地方上演?
話說,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中國共產黨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國軍卻稱之為「流竄」)之後,已幾近窮途末路,蔣介石遂決定親自飛到西北督師討伐,部署最後一擊,先到洛陽,後再到西安。當時蔣介石把行轅設於市郊的華清宮,想到這裏是個溫泉區,可供養生,蔣下榻於此,一點也不奇怪。
事實上,到了今天,大家還可看到,當日蔣介石享用的精緻私人溫泉浴池(圖1),該浴池是仿照楊貴妃的「海棠湯」而建。話說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和光緒倉皇逃命,西逃至西安,臨潼地方官員為迎駕而匆忙建成這裏的小別墅和浴池,兩人當年曾下榻於此,並在這裏沐浴。一九五七年著名京劇家梅蘭芳到此遊覽,為此親題「楊妃池」三字(圖4)。
有意思的是,這裏不遠處也可以找到周恩來後來下榻時所用過的浴池,與前述相比,無疑平民化得多,被中共拿來宣傳總理的清廉。但我卻認為,當中未必沒有周恩來的政治機心和盤算。
華清宮裏的小別墅稱為「五間廳」(圖5),因為有五間相連廳房而為名,當時五個廳房當然都被蔣徵用,由西往東依次是:秘書室、蔣的卧室、蔣的辦公室(圖7)、部署進攻紅軍的會議室(圖6),以及侍從室主任錢大鈞的辦公室。
當時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基於愛國心,力勸蔣停止內戰,全國一致抗日,但均遭蔣嚴言拒絕。
西安學生知道蔣到了西安,遂於十二月九日發動遊行請願,要到蔣的下榻之處,要求結束內戰,張學良怕學生會與蔣的部隊發生衝突,釀成流血,於是趕到勸阻,並答應在一星期內以事實答覆學生抗日救國之要求,將學生勸回。當晚,張再次向蔣力諫,但卻依舊被拒,蔣且部署解除兩人兵權,兩位將軍在無法可想下,毅然決定進行兵諫。
十二日凌晨兩點鐘,張的嫡系東北軍部隊突襲華清宮,與蔣的警衞發生激烈槍戰,窗上和牆上的彈孔仍保存至今(圖2)。
混亂中,蔣在侍衞攙扶下逃走,要踏着侍衞肩膀翻越圍牆,再縱身下跳,墮進牆外溝裏時,腰部受傷,蔣忍痛向後面驪山逃跑,再藏於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但其後還是被東北軍搜到,被脅持下山,並帶回西安城內。
蔣最初堅持不屈,後來太太宋美齡和妻舅宋子文不顧自身安危親赴西安,與張、楊兩位將軍,以及中共派來的周恩來和葉劍英談判,且宋美齡私下向蔣痛陳利害,最後蔣被迫同意,宣佈停止內戰,國共一致抗日,這就是改變了中國近代史、改變了國共兩黨命運的「西安事變」。到了抗戰勝利後,蔣的大將胡宗南,於一九四六年在這個洞外興建了「正氣亭」以茲紀念,再到一九八六年,為了紀念西安事變五十周年,中共再把它改名為「兵諫亭」(圖3)。
最後,順帶一提,一直以來,教科書裏都把張學良說成是西安事變的主角,但其實張晚年重獲自由後,在不同場合多次說過楊虎城才是事件中的主角。根據張所寫《西安事變反省錄》,在事變前,楊曾兩次向他進言,希望張對蔣有所行動,並說:「假如自己當時與何成濬(浚)或張群共處,就不會有西安事變發生。」張又在重獲自由後的訪問中提到,包圍在楊四周,很多將兵、智囊都是共產黨人,甚至說:「他(楊)的太太(謝葆真)是共產黨。我判斷他的太太就是帶着任務來的……」
看,這就是中共搞滲透的厲害,就連國軍將領的枕邊人,都可以是共產黨!
再舉些例,國共內戰中有所謂「三大戰役」,分別是「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在這三場仗中,國軍主力被殲,蔣輸掉了老本,從此大勢已去。但有趣的是,之所以輸掉這三場仗,又與中共的滲透有關。
先說「平津戰役」,中共可以兵不血刃,和平解放北平,原因就是守城的將軍傅作義遭到策反,而策反他的不是別人,就是其女兒傅冬菊,原來他這顆掌上明珠,早於讀大學時,已經被吸收進中共地下黨!「生女唔知女心肝」,除了枕邊人,親生骨肉,也可以是共產黨。
再說「淮海戰役」,在這場仗中,共軍對國軍調動瞭如指掌,往往可以先發制人,又或守株待兔,原因是國軍參謀長郭汝瑰,原來又是中共「卧底」。
「淮海戰役」的作戰方案就是由郭本人所制訂,但方案尚未下達前線國軍,便已經被送達解放軍指揮部。除了洩露軍情,郭還在國軍內部製造矛盾,作出錯誤部署,擬訂對國軍不利的作戰命令。試問在如此情況下,國軍焉能不敗?
至於「遼瀋戰役」,國軍因調動拖泥帶水,導至近五十萬精銳在關外被全殲,沒有及時撤回關內。當時指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是衛立煌,很多人都質疑他,為何帶兵可以如此拖拖拉拉,更懷疑他是否中共「卧底」。蔣後來以「貽誤戎機」的罪名,把他撤職查辦並軟禁。解放後,他輾轉加入中共新政府,周恩來稱他為「起義將領」,且死後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內。
因此,只要認識中共的歷史,說社運中要慎防「有鬼」,並非杞人憂天。
〈歷史的風景〉逢周二刊出
撰文、攝影:蔡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