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大概每個人都在課堂上都轉過筆,畢業後,轉筆這回事便和筆袋一起丟進垃圾桶。這天,22歲的黃夏誕(LaYe)拿出一個印有銀色「Hong Kong Pen Spinning」字眼的筆袋,裏面放了十數支筆,他取出其中一支白色筆身、黑色膠套的雙頭筆說:「這是陪伴了我10年的夥伴,NZ DC。」
LaYe一邊靈敏地旋轉着手上的NZ DC專用筆(DC指雙頭筆,NZ為此筆創作者的名稱),一邊回顧10年前,他讀中一,TVB劇集《讀心神探》中黃宗澤(替身)轉筆一幕掀起了香港的轉筆熱潮。LaYe沒看劇集,但受朋友影響,也開始沉迷轉筆,他形容那時轉筆已經融入了他的生活:用電腦轉、看電視轉、用手提電話轉⋯⋯然而,這股轉筆熱潮很快就在友儕中冷卻,但已愛上轉筆的他便加入了「香港轉筆論壇」,與其他轉筆愛好者一起拍攝轉筆影片,交流轉筆技術。「中學生涯中的圈子,除了校內,就是轉筆圈。」
自中二開始,LaYe參加轉筆比賽,擅長由基本動作Sonic、Pass及Around組成各個連接技的他,曾獲得「香港轉筆大賽」冠軍;2015年代表香港參加世界轉筆大賽(PSWT),與來自日本及台灣等地的轉筆者比賽,最終16強止步。參加轉筆比賽並不需要乘坐飛機,而是透過影片參賽。評判會從呈現(Presentation)、流暢度(Movement)、難度(Difficulty)、美感(Aesthetics)及創意(Creativity)等方面評分。
LaYe說由於轉筆講求平衡,因此每一個轉筆者都有自己的專用筆。「這支筆陪伴我征戰了10年。」他擺弄着手上的NZ DC說。這支筆是他中二那年從一位前輩手上接收過來的,雖然筆的重量並不平均,但他已經習慣了這支筆的結構及手感,「我只有用它才能發揮最好,其他筆不那麼手到拿來。」
就在他中五那年,一次練習中摔破了NZ DC的筆頭,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它一樣,已是一去不復返。「轉筆時一定會不斷跌筆,少說也有數千次數萬次,當筆頭不斷受力,損壞是必然的事,就像養寵物要面對生老病死一樣。」雖說早就料到,但他還是深受衝擊。即使買了相同牌子的膠去修補,他知道這戰友已經不一樣了。此後,他覺得自己的轉筆實力,就像坐跳樓機,一下子跌了大半。
「自從專用筆出現裂痕,我便知道我被時代淘汰了,我真的老了。」說老,其實他才剛踏入社會,真正老練的是他轉筆的年資。
「已經很久沒有人問我關於轉筆的事。」LaYe慨嘆。於是我們請來魔術師Dan,讓LaYe教導Dan一招「Back Fall」,即由連續的「Pass」組成,由食指轉至尾指。擅長玩弄魔術花式的Dan練起轉筆也總是絆絆磕磕,他說:「其實與變魔術分別不大,也是講求手指的靈活度、敏感度。但困難的是,練習這個招式需要三四天時間。」LaYe教導Dan轉筆時,有種久違的感覺。他想起中學時曾因為轉筆上電視,他一名小學鄰居看到後,跟LaYe說他想學轉筆。但由於當時男生年紀還小,LaYe見他手掌太小,便對他說:「你長大一點再跟我學吧。」然而數年過去,小男生已經長大成高中生了,卻沒再找LaYe學轉筆。直至一次二人碰面,那男生對LaYe說:「其實轉筆有甚麼用?又不能賺錢。」
LaYe明白這就是香港的現實,不能賺錢的東西等於冇用。但他並不認為轉筆冇用,他笑說自己是因為轉筆令成績進步,「因為轉筆是一個使我學習如何學習的途徑。」現實是,LaYe最終還是因為學習,停下轉筆的手,把筆運用到試卷上。「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大家要選科、考公開試,限制了我的時間運用。中五那年剛好有轉筆比賽,但碰着準備迎戰DSE,我花了很長時間拍攝影片,自然佔去了學習的時間。」
升上中六後,為了專心應付DSE,LaYe還是「荒廢了轉筆」,可說是香港教育制度下必然的結果。後來成功升上大學、現在又出來社會工作,LaYe覺得轉筆這回事似乎又變得更邊緣了。但問他會否放下手上的筆,他則說:「其實沒有放下與否,床頭放着這支筆,看到便拿上手轉一轉。」
記者:黃桂桂
攝影:林正言、伍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