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代百貨公司有逾百年歷史,業務集消費、飲食和娛樂於一身,就算經歷多次消費模式轉變都能生存下來。可是民眾在今年武漢肺炎肆虐下大幅減少消費,多間老字號近期相繼結業或出現大額虧蝕,在封城令撤銷後仍未見起色,令人憂慮這種深入日本文化的零售模式自此沒落。
自亞馬遜等網上銷售平台近年興起後,全球各國的實體店的經營都越見艱難,日本幸好有大量遊客支撐零售業,網購文化又相對不普及,讓國內百貨公司不至於如美國般出現大規模倒閉潮。不過,全日本百貨公司數目和銷售量現在其實已比1999年時減少30%,顯示經營一直存在挑戰,有300年歷史的山形大沼百貨年初申請破產就是其中一個例證。
到今年武漢肺炎大爆發,百貨公司再迎來衝擊。首先是中國政府2月禁止旅行團外遊,令日本損失大批遊客,這批顧客估計佔百貨公司銷售額近三成,因此它們承受的壓力比倚重本土消費者的美國百貨公司大。然後是日本政府4月頒佈的緊急狀態,當局勒令百貨公司等店舖停業逾一個月,更直接打擊他們的業務。國內最大百貨公司營運商三越伊勢丹4月至6月銷售額就大跌53%,虧蝕逾300億日圓(22.2億港元),另外四個主要營運商高島屋、旗下有大丸松坂屋的J. Front Retailing、崇光西武和松屋同期都錄得虧蝕。
政府5月底撤銷緊急狀態後,零售市場理應復蘇,惟百貨公司未有出現期待的報復式消費反彈,行業6月銷售額仍按年大跌19%,只有3,829億日圓(約283億港元),7月跌幅更擴大至20.7%。在惡劣的經營環境下,有146年歷史的中合百貨上月就關閉了在福島的最後一間店舖,井筒屋亦結束了其中一間主要門市。
對於百貨公司銷售復蘇未如預期,分析師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民眾在疫情期間改變了消費模式,不再經常乘列車到市中心的百貨公司,改為在社區附近消費。另一原因是網購變得較受歡迎,如亞馬遜日本經理就透露平台的用家數量近期急增,網上時裝店ZOZO亦預料今年盈利會增加47%。
有人提出,百貨公司其實也可以開拓網上平台,以適應新的消費環境,但專家指美國的Macy’s去年的網上銷售已增至佔整體25%,但今年2月卻宣佈關閉125間分店和解僱2,000人,反映網售根本難以支撐實體店的營運成本,認為百貨公司反而應集中以往銷售開的高檔貨品,以消費體驗挽回顧客的歡心。
富瑞日本分析師艾倫(Mike Allen)則認為,百貨公司過往以分租模式降低存貨風險的做法令人力資源缺乏效率,推高貨品售價和嚇走顧客,因此建議改變從前按樓層分類貨品的做法,改為租予傢俬銷售商「宜得利」和服裝集團「迅銷」等大型專門店舖。他認為百貨公司不會被取代,問題只有多少人需要它,以及它是否有效率。
路透社/日本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