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金魚缸】「七孔流血還七孔流血,死還死,兩樣嘢嚟嘅。」有時「星爺」周星馳的經典金句,用來形容金融現象亦維肖維妙。好像你以為ETF既然是指數掛鈎基金,就應該與指數走勢「齊上齊落」,夫唱婦隨,最終才發現原來是兩件事來的,說的是近日南方恒生科技ETF(3033)的開局亂象。
乘科技股熱潮,恒生科技指數上月底登場,3033即搶飲頭啖湯、於8月底上市,誰料首日掛牌即出現疑似「博大霧」。
首掛當日,3033開市報出20元的癲價,比資產淨值(NAV)高出1.7倍。叫得做指數掛鈎基金,搞到「甩繩馬騮」咁,始終不是太好;今期便嘗試以程式分析三隻新登場科技指數ETF,看那一隻最如實反映恒生科技指數表現。
目前市面主要有三隻掛鈎恒生科技指數的ETF,除了南方恒生科技(3033)外,還有恒生科技ETF(3032)及華夏恒生科技(3088)(最新加盟的還有一隻由貝萊德推出的安碩恒生科技(3067),但剛剛掛牌,交投紀錄不足以做分析);不過3033已有獨大之勢,其市值達到43億元(數據截至上周三),比另外兩隻加起來還要多出5倍,似乎開局亂籠仍無礙其先發優勢。
要衡量一隻ETF的表現,當然不是單看其升與跌,而是看它是否緊貼掛鈎資產的表現,否則便名不符實;所以,業內都會以「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來測度ETF的表現。即以特定時段(每月、每天或每15分鐘)ETF與指數回報的差距,再用以計算其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誤差越少,越顯示ETF緊隨指數的走勢;誤差越大則代表兩者「離行離迾」。今次便是以每15分鐘報價,計算ETF回報與指數回報的差距,以算出追蹤誤差,來比較不同ETF的表現。
由於今次涉及的是交易時段數據,而非收市後的資料,不易找到免費的資料庫。本來最好使好用的雅虎財經,數據又不齊全,幾經轉折下,找到在財經網站的相關技術分析圖中擷取方法,因為這些網站的繪圖程式,都是先下載數據後在瀏覽器直接進行繪圖工作;雖然這些數據沒有公開,但「識途老馬」自然知道如何「另闢蹊徑」,在此就不便多說了。
下載數據後,簡單審視一下,將備受爭議的3033與恒生科技指數比較一下(見圖一),其首日表現確實「有礙觀瞻」;但只要將首日的開市價拿走(見圖二),誤差其實又不是這麼誇張。圖三及圖四為「3032」及「3088」的表現,以目測看,似乎以3088較為貼市。
眼見未必為真,不如讓數據說話。我於是將三隻基金上市以來至上周二每15分鐘的開市價,對比對上15分鐘的開市價回報,與對應的指數回報配對比較,然後將這些差別集合起來,計算標準差。結果發現,3033的追蹤誤差是0.0551,遠高於3032及3088的0.0044及0.0024;顯示首日掛牌的亂象,至今仍影響着3033相對恒生科指的表現。即使改以15分鐘收市價來計算回報,其追蹤誤差雖然大幅回落至0.0052,仍然較其餘兩隻ETF的0.0013及0.0015多。
若以相關系數分析,原則上ETF與指數齊上齊落,故相關系數(correlation)應該貼近1;3032及3088分別達到0.95及0.96,唯獨3033只有0.68,似乎亦印證同一現象。
就上述的追蹤誤差分析結果來看,3032及3088表現均較佳,但3033獨大的情況,似乎反映市場重視交投多於ETF的貼市表現;這是有趣的現象,因為ETF不跟足指數升跌,便變成「冇路捉」。投資者將難以預期ETF的表現,似乎不是可以隨便忽視的情況,尤其短炒的散戶更容易失預算。
照計,一隻ETF的交投越活躍及市值越大,越有利緊貼指數表現;3033的「反常」例子,未知是否反映炒味較濃,以至套戥活動也未能及時收窄與科指的差距。影響追蹤誤差的原因有很多,有研究指滙率變化、市場成熟程度、買賣差價等,均或多或少可以解釋誤差的出現。
要衡量一隻ETF的表現,還可以觀察其資產淨值(NAV)與指數回報的差異,當中直接反映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用,故大部份ETF基於種種成本因素,長線都會跑輸指數,但短線而言未必很明顯。
此外,解讀今次分析時,要留意三隻ETF均上市不足一個月,歷史數據無疑不足;本來,使用更高頻的15分鐘數據,有助彌補數據量稀缺的問題,但交易時段中市況波幅無定,要ETF秒秒「咬住」恒生科指的表現,難度亦增。故此,交易時段的追蹤誤差,肯定較以全日收市價計算的追蹤誤差大。
外國有不少學術研究均指出,追蹤誤差確實是衡量ETF表現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在港股的應用似乎尚未普及。
近年ETF越來越多,古靈精怪的花招更多,很多與傳統ETF如盈富基金(2800)等已漸行漸遠,昔日那種純粹被動投資的印象或不再適用;投資者實在有需要惡補一下,才能夠善用這種金融工具,不致被其反噬。
尼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