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指欠懲罰難改善

醫生指欠懲罰難改善

【本報訊】陳婆婆本身患有高血壓、心房顫動、糖尿病及認知障礙症等多種長期病患。廣華醫院表示,病人今年7月26日因呼吸困難被送入廣華醫院接受治療,留院期間出現癲癇病徵。院方7月27日抽取病人尿液樣本化驗,結果顯示病人體內含有抗糖尿病藥物,院方翻查紀錄,發現未曾為該病人處方該種類藥物,已按既定機制向衞生署呈報。病人目前仍在廣華醫院接受治療,臨床診斷病人處於輕度昏迷狀態,情況穩定。

院舍人手不足 或無核對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丘思欣指出,坊間常見的磺醯脲素類糖尿病藥會引致低血糖反應,醫生一般會給予適量葡萄糖水,但如果病人持續不清醒,有可能誘發抽筋、中風昏迷甚至腦部細胞缺氧受損,若病人本身血糖正常,誤服一劑磺醯脲素類糖尿病藥已足以導致低血糖。

本身是老人科醫生的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表示,該名長者入院時昏迷,原因可以是本身輕微中風或低血糖,兩種情況均可能導致昏迷,低血糖嚴重亦可致命。若重複患有血糖低亦可導致腦部缺氧,長遠加劇認知障礙問題。

馬仲儀指出,老人院舍派錯藥時有發生,雖然公立醫院的藥袋寫得很清晰,私營院舍的保健員也受過一定訓練,負責「執藥」及分發,但有時因人手不足問題,最終未必由保健員親自派發到老人家手上,過程中亦沒有人手再作身份核對,甚至新舊院友使用同一隻藥杯,容易出錯,公院每年可能也接獲數宗與院舍派錯藥導致入院的相關個案。

她又認為今次院舍涉及派錯藥影響長者健康,最終社署卻只發警告信了事,認為社署欠缺適當懲罰機制,院舍沒有誘因作改善,署方應建立類似扣分機制,達到一定分數便除牌,並在網上公開事故,讓市民能查閱相關資料。

社區組織協會指出,根據統計處數字,92.7% 居於院舍的長者需長期服藥,其中42.5%更需長期服用五種或以上藥物。長期服用五種或以上藥物即「多重用藥」,容易導致藥物不良反應及藥物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