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四年為足球遊戲擔任廣東話評述,非常榮幸。由《Winning》到《PES》,這款經典遊戲原來足足陪伴我們走過25個年頭,說它與我輩不少男人一同成長,半點不誇張。
初次接觸,好像還在「超任」年代,當時的名字叫《Perfect Eleven》,後又有《Fighting Eleven》之類的;及後次世代遊戲機橫空出世,將喜愛電玩動漫的男孩子悉數攻陷,就開始正名為《Winning Eleven》了。當時日本足球發展遠不如今天般成熟,在資訊不太流通的年頭,我們對J League的認知除卻那些設計精美的球衣,和著名日本品牌的大logo心口贊助之外,就幾乎只剩下Winning;川崎讀賣、清水心跳、三浦知良等名字,都是打Winning學回來的。操控簡單,容易上手,和同學相約家中打Winning,標誌着那段總是把白色校服褲弄得髒髒的青澀歲月。
在你離開校園後踏足社會不久,《Winning》也不再只限於日本本土球會比賽。世界賽、國家隊、外國聯賽,應有盡有;最喜歡的,是那幾款與日本國家隊合作的特別版本。除了官方軟件外,其時旺角商場更有由民間高手「改裝」的版本發售;改球衣、改人名、改能力值。印象最深刻是有人把「阿叔」林尚義和恩師伍晃榮的真實旁白加進遊戲,成為自家製的廣東話評述版本;製作當然粗疏,但玩起來可是趣味爆棚。如今想起,4樓有4級,下層有遊戲,又是一個世代的回憶。
許多年後的今天,玩的依然是這款遊戲;不再與朋友相約家中,取而代之是飛快的網上連線;不能再放肆打通宵,要在換片餵奶之間爭取空檔。畫面像真度越來越高的遊戲機出了一代又一代,3、40歲的中佬們和𡃁仔時的興奮沒有兩樣;以前省吃儉用為儲錢買機,如今財政狀況比那時好,買回來後卻發現能打機的時間其實不多;當年經常擔任封面的三浦知良還在踢,那時「負責」自製港版配音的林尚義和伍晃榮都已離開我們了。以上一堆事情彼此間好像沒有太大關連,但每當想起,總有點說不出的惆悵。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