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訪問台灣,是繼衞生部長阿扎爾之後更高級的美國官員訪台。美國此舉的動機很明顯,一來要創造更多既定事實,讓美台官方接觸常態化,為雙方關係升溫;中共雖然不高興,但不能阻止,暫時只能被迫接受。二來美國要起帶頭作用,讓其他國家官員也敢於訪台。三來可以為台灣增加國際曝光。
所以,克拉奇此行的重點和亮點,不在於美台之間的經濟合作,而在於此行進一步顯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或利用,雙方媚眼秋波,弄得中共心癢癢的。在美台合作方面,較吸引眼球的是在高科技和基礎戰略物資。但具體內容如何?不得而知,這肯定是大陸不願意看到的。與此同時,外交界已發現,國際的民間社會也感到,近期一些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有關台灣情況的研究和介紹活動有增加迹象。這就是美國「連消帶捧」的策略。所謂「連消帶捧」,就是抵銷大陸的影響,同時捧高台灣的地位。
隨着這種趨勢,外界關注大陸會否加快武力統一台灣的步伐?談及這個問題,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美國的態度是不想兩岸任何一方挑起武裝衝突,因為這樣會為美國添煩添亂和導致美國陷於被動,所以美國只會平衡,而不傾向武力介入。按現實情況,這種平衡就促使兩岸真打起來的機會較少。
以美國最近公開列根總統對台灣的「六項保證」為例,即使涉及對台售武,但也只是保持兩岸軍力的「戰略平衡」,而不是戰術上的實際平衡,也不是總量上的平衡,更不是台灣反攻大陸的軍力平衡。回顧歷史,五十年代後期中國經濟陷於崩潰,蔣介石曾計劃反攻大陸,結果美國派人當面跟蔣說「不准」。
到了今天,美國對台售武的理念主要基於兩大因素:(1)保持台灣某些軍備的戰鬥力與大陸相若,而不會超越,有時還會刻意略低於大陸的同級武器的水平。這是一種向大陸顯示「美國並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表現,但又不贊同大陸武統台灣。(2)上述不是軍備總量的平衡,因為大陸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而是在於形勢上的平衡和利害的考慮;因為大陸如果不能在短時間速戰速決,那就會出現攻打台灣也達不到統一的目標,還會形成大陸的內耗,從而迫使大陸不敢輕易動武。
(二)現代戰爭不單看軍事實力,還要看外交形勢、金融和經濟等因素。按目前情況,大陸經濟下滑已是明顯趨勢,對外擴張又到了一個「要收難收,要伸難伸」的地步,如果此刻挑起台海戰爭,對大陸本身絕對不利;加上中共要花精力應付中美貿易戰和超限戰,武統台灣更是弊上加弊。
以中國擁有的外滙儲備為例,表面十分風光,號稱3.1萬億美元,全球最多,比第二位的日本超出一倍。但細算一下,一帶一路和其他對外投資,以及必須支付的外滙大概已有一萬億美元。其次,中共用錢買外交,例如支援非洲友邦,貸款不用償還已是家常便飯,也要花大約兩千億。更重要的是,中國為了買怕美國,達成貿易協議,起碼要五千億或以上,以後還可能是一個無底深潭。如此情況,中共只有努力保持外貿,並向民間搜刮,但如果過度,又會形成內部矛盾。這又是軍事以外另一個必須的考慮。
(三)當然,不能排除中共鋌而走險的可能。尤其是兩年後中共二十大將舉行,習近平尋求二度連任,而其他力量可能力圖阻止,權力鬥爭就會越來越激烈。過去碰到內部矛盾激化,借題發揮轉移矛盾是中共掌權者慣用伎倆。鄧小平1979年決定對越南開展自衞反擊戰,並借戰爭鞏固個人地位,就有這樣的背景。
所以,解放軍最近不單提升軍力,加快航母建設,還加強速戰速決的戰術訓練。如果追溯解放軍已故大將粟裕武統台灣的戰略研究,實難以解放台灣。即使到了鄧小平年代的研究,曾有雄心壯志的武官聲稱可以「七日內攻下台灣」,但也不能解決持久的伏擊戰和巷戰、民心反抗,以至其他國家制裁中共的問題,包括凍結中國、軍方企業的海外資產等手段。
說到底,如果中共真的為了轉移視線和內部矛盾,從而製造話題或事端,對台動武,這就是挑起和引發內戰。全球華人必須大聲疾呼──反對內戰!反對窮兵黷武!雖然大陸一些官員放風:兩岸即使有武裝磨擦,都是「可控的」,但大家都要反對,因為中共說「可控」,經常變成失控。光看他們怎樣對待香港就一清二楚了。
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