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音書●為何批評通識科重文輕理? - 余家強

人事音書●為何批評通識科重文輕理? - 余家強

團結香港基金指通識科「重文輕理」,姑且撇開政治立場,是說到骨節眼了。

中學通識科看似延續小學常識科,其實不然,小學常識科文理兼備,DSE通識科就討論時事和公共事務,無論如何較類近EPA、經濟等傳統文科,沒啥物化生的事。接軌大學,它也較類近社會科學院,通常文科生升讀居多。

為甚麼會這樣?

香港教育價值觀重理輕文──長久以來,叻仔叻女、公開試狀元都選理科,況且理科可以中途轉文科,文科很難中途轉理科,效用性高下立見。

但大眾喉舌,重文輕理。

影視裏之科學家形象,往往神經兮兮,輪到要正正經經考試教學的情節,就例必文學歷史登場,你看經典像《逃學威龍》和《老表畢業喇》皆如是。因為編劇以文科出身佔大多數,賣花讚花香。編劇固然收入微薄,卻一定程度掌握了社會話語權。

同樣,報紙編採人員也收入微薄,或讀語文系或讀傳理系。財經版由經濟系畢業生充任很常見,實牙實齒寫金融投資;但科技版呢?幾難得有大學讀工程的記者呢?於是內容離不開抄抄新近上市電子產品規格、替手機和平板電腦格格價、評評外觀功能,甚少真正觸及科技原理;醫療版更不用說了,哪會有醫科生做醫療版記者?

還有你現在看着的副刊專欄,芳鄰位位文字高手。

一句到尾,傳媒重文輕理,對文科和social science談得幾深入都可以,但對科學(尤其自然科學)只有乾瞪眼的份兒。

文人多說話。

通識科既然希望學生關心社會,最關心社會莫如傳媒,打開報紙重文輕理,課程設計者的善良原意,也就順理成章重文輕理,不足為奇,亦不足為過錯。

但時至今日,藍絲們大概認清報章乃反對派意見集中地,又認清報人以文科為主,深惡痛絕,釜底抽薪,遂想出要扭轉通識科重文輕理局面,或乾脆閹掉它,建議DSE只分合格不合格,不鬥高分,就不怕莘莘學子用力於此受荼毒啊。團結香港基金還有個黃玉山說,通識科不應該用報章為教材,事關內容未經官方審批云云。他不單針對《蘋果》,全盤否定閱報有益,曠世奇聞。黃玉山是公開大學校長,生物學教授。背後莫非一場潛意識文理矛盾?

筆者文科佬,自幼成績比不上理科同學,豈可奢言重文輕理?文人多說話,只不過敢於說真話,或者敢於說當權者不愛聽的話而已。

我又想問問理科精英,你們自幼高一等、聰明才智、成功人士,難道甘於只做政客眼中悶聲大發財的世界仔?我有些醫生和工程師朋友聊起會推搪:「政治意識形態啲嘢,我識條鐵咩。」真的嗎?物化生格物,格物為了明德。

愈來愈多專家從科學角度批評特區政府政策,靠重理輕文助攻滅聲的如意算盤,畢竟打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