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終於完結。塵埃落定,不用再在電視看到密集式呼籲和廣告,大家可以集中精神在基本防疫工作。錢已花,感情脆弱人士的感情亦已被傷害,再討論今次檢測是否應該舉行已無意義。不過,有說法指這個計劃是一次演習,希望吸取經驗,看下一步怎樣走。所以集中檢討這次「演習」的啟示。
我的結論是,以這樣方式和安排的全民檢測,根本不可行。我且不說成本效益,以免陷入學術討論,以至哲學辯論。今次普查是以空降形式搭建,化驗所和技術員由大陸輸入,採樣場地和工作人員是臨時徵用。即使大陸承諾支持,也不確定可不可以照辦煮碗。例如當疫情嚴重,大陸也受影響,就未必能安排人員來港,而香港的醫護人員也未必可以兼職採樣。
最重要一點,是檢測力嚴重不足。聲稱每日檢測三十萬,根本從未出現。最初幾天,化驗所滯後,每天檢測量約十萬,樣本堆積。之後,最高檢測量大約是每天二十萬。不過,這檢測量已經需要24小時運作。化驗員亦怨聲載道,投訴長時間工作和缺乏休息,甚至喝水和如廁也不能。所以,三十萬之說,落實機會不大。大家亦要注意,今次檢測的陽性結果非常少。以混合樣本方法檢測,陽性結果需要更繁複程序去覆檢。如果疫情嚴重,陽性結果比例大增,檢測的速度會進一步下降。
這次全民檢測是一個獨立計劃,增設的化驗所並不會分擔日常診斷性質或其他高危群組篩查的檢測工作。我這個家庭醫生的經驗是,在第三波高峯期,每日百多確診個案時,現有化驗服務完全不能應付。送往政府化驗所的樣本,要10天才有報告。私家化驗亦大排長龍,供不應求。上星期疫情緩和,但政府化驗所也要2至3天才有報告。這情況當然不理想,令及時確診、隔離和追蹤接觸者都事倍功半。考慮優先次序,診斷檢測和高危篩查比全民普查重要。所以假如再有需要空降化驗所,必須分配部份檢測力去支援診斷和高危篩查。
再說,即使真的能兌現三十萬檢測力,要作全港篩查,也需要超過20天。如果是兵臨城下式的大規模疫情,需要禁足令配合全民檢測去控疫,檢測力顯然是嚴重不足。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