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9月底香港社會動盪嚴重時,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與近100間內企,包括招商局和中石化等國企的高層,於深圳召開會議;國資委呼籲內企在香港要盡各自努力,加強對香港企業的控制,並要取得公司的控制和決策權。事隔一年,本報統計港資被內企收購的記錄,僅1億元以上交易,粗略估計有八宗,涉及金額近200億元,而且產業分佈廣泛。
賣產上最積極要數到新創建(659),同時其行動亦最影響民生。集團今年分別於5月及8月,將新渡輪及新巴城巴控制權出售;前者出售予廣東省航運集團背景珠江船務(560),及以善水資本及內地商人戴偉為首的財團,合計作價達34.2億元。
今年4月,新地(016)及郭氏家族出售30%九龍站高鐵地王,涉及金額逾112.73億元。在零售上,羅家聖持有的堡獅龍(592)賣予李寧家族旗下非凡中國(8032)、City’Super控制權也售予央企華潤為首的財團。
中石油旗下全資持有的中國石油國際事業,去年底以超級標書方式,整批投得大圍、粉嶺、大埔、觀塘道及太子道東共五個油站的21年經營權,涉資約28.88億元。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表示,未來上升趨勢會持續,「尤其是社會運動後,國家覺得香港企業唔夠幫手穩定社會;同埋本地企業亦會考慮撤出香港,分散投資,國家隊就會乘機收購」。
徐家健又指出,中資收購行業及對象全方位,「特別係中國一直不開放的行業,例如銀行、電訊等」。
徐家健續指出,預期中資為了擴充業務,及履行「國家任務」,「應該會見到價錢啱就買,大小通吃,更何況有國家資金支持」。隨着商界、企業染紅,股市亦以中資股為主,徐家健表示外資對香港投資興趣將逐步降低及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