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很久沒有踢波,也很久沒有看本地波,幸而餓波的日子終於過去。經過多番審批及研究,早前港超能在特別措施及條件下復操,亦慶幸各隊的檢測報告都呈陰性,各球隊期待已久的復賽終如願以償。足總日前公佈關於復賽的時間表,聯賽、菁英盃、足總盃、高級銀牌4項賽事將分佈4個球場上演,包括將軍澳運動場、小西灣運動場、香港大球場及旺角大球場。
可惜,基於疫情關係,只能閉門作賽。雖然已有四支球隊退賽,對賽事的競爭性、公平性、可觀性都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但無論是球隊老闆還是球員,都花了相當多的金錢、時間、努力在球季,這個復賽亦得來不容易,希望事事順利,減少受傷,好讓大家能以精采的比賽分高下。
然而,普通市民則未有港超般幸福,仍未能正常踢波。政府在開放卡啦OK及泳池後,終開放11人足球場,而5人及7人場則繼續關閉,相信是避免街場的聚集。當中有要求小組練習,每組之間需要最少1.5米距離,教練們要動動腦筋,也要多備器材,同時除了控制訓練,亦要注意球員的個人衞生,及避免訓練前後聚集,否則若出現感染群組,又會帶來「一刀切」的噩夢。
球場重開固然是好消息,但正常訓練和比賽仍未可以,包括代表隊、地區隊等在內。事實上,他們比普羅大眾和草根足球更需要有質素的常規訓練,政府可以考慮先放寬這類球隊的操練條件,更彈性地處理不同需要的足球人口。
陳婉婷
前亞洲足協最佳女教練
周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