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宣佈,由今日起放寬食肆營業時間至午夜12時,全線酒吧、夜店、派對房間、卡拉OK、浴室等娛樂場所,以至泳池、主題公園都全部解封,距離原定舉行立法會選舉的9月6日,只差距12日,即證明從來不需要北京介入,只需要用原本的《立法會條例》,把選舉推遲14日即可。政府這種前後矛盾的政策,既證明北京輸打贏要,怕輸選舉而借故推遲選舉一年之外,更凸顯香港防疫政策的本質──林鄭口中的「張弛有道」,根本就有如盲頭蒼蠅,政策就是藥石亂投,永遠走在真正疫情之後,可謂一放就爆,一爆就收,一收就死。
比起唱歌與飲酒,不是學生復課更重要嗎?為何連學生都未全面復課,就要立即解封酒吧與娛樂場所呢?要恢復社會各部份的運作,不是應該逐步推行,而且應該根據對社會的重要性,分次序來推行的嗎?何況政府對復課的安排,又例必捆綁開放跨境學童,又容許一堆居於境外的人士免檢疫入境,製造再次爆發的風險,那麼同時放寬這些非必要行業的限制,即令風險倍增,不合理之極。
類似的錯誤早在6月,特區政府已經犯過一次。當時香港多日零確診,政府就是先放寬飲食業以至娛樂場所,然後才宣佈復課;結果半個月之後,就因為免檢疫人士帶入的病毒,再加上如「慶回歸群組」的大規模歌舞聚餐,不到一個月引來第三波大爆發。如今香港每日的確診數字,仍遠高於5、6月的平均數,為何政府急於粉飾太平,在只得百多萬人「唔足秤」的「全民檢測」後,就急急忙忙要宣佈解封呢?又是因為政治先於科學,好大喜功去吹捧中共對香港的「恩情」嗎?
這九個月全球得出來的最基本教訓,就是嚴格執行封關,去阻擋病毒入境;而一旦不幸病毒入境,就是嚴格執行封城,長痛不如短痛,盡快切斷傳播鏈。然而一眾親共保皇黨,除了他們眼中最擔心的投票,就是推廣爭取北京歡心的政策。所謂健康碼,除了被指控用作監控之外,連表面上的功能──開放邊境,也和防疫的基本概念衝突。
至於全民檢測,一如早前所料,即香港社區隱藏的個案極少,是毫無成本效益的行動,不但沒法阻止未來的病毒爆發,甚至造成了最壞的後果──驗過一次陰性,就以為從此免疫,一眾土共保皇黨與其支持者,基本上就是不顧一切,自私自利地要求全面放寬所有社交距離的措施,結果必然又來一次7月初的聚餐大爆發,令防疫再次破功。
記得2、3月時歐美大爆發,香港市民對各國「慢三拍」,完全沒有從東亞各地吸取教訓,都感到不可思議。然而比起歐美人民不願合作,以至缺乏處理類似疫病經驗,香港由6月至今表現之差劣,林鄭政府就更加罪無可恕。
歐洲於夏天暑假時,大量放寬社交距離等措施,而結果就是疫情近日大反彈;例如法國近日的新增確診數字,每日高達近萬宗。從歐洲放寬措施即大規模反彈的教訓,即顯示政府不能幻想病毒會全面消失,而必須清楚決定先後次序去取捨,為了保障社會運作,而寧願承擔幾多風險?究竟有何行業是必須?究竟有何設施應優先開放?舉例說室內圖書館風險高,為何要重新開放?把口罩掛在泳池邊,泳客濕身又如何防疫?更不要質疑,為何夜店竟先於復課?
從上述例子即證明,政府對先行次序,以至重要程度的評估與取捨,是完全不合邏輯;在每日感染人數仍未下降至5、6月時的水平,親政府人士就爭相要求全面恢復,以至巧立如健康碼的名目,去增加免檢疫人士的往來,這種自欺的做法就有如掩耳盜鈴。保皇黨偏要把第三波疫情,重複相同錯誤再犯,而政府堅持不改政策,可以肯定香港第四波疫情大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