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臉孔有故事 - 陶傑

那張臉孔有故事 - 陶傑

以美高梅彼得奧圖之「沙漠梟雄」與迪士尼版劉亦菲之所謂「花木蘭」並觀,不論以美學品味和崇優主義標準,如紅樓夢與張恨水小說並讀,即高下立判。

首先是卡士那兩張臉孔。愛爾蘭裔彼得奧圖那張安格羅撒克遜白人男子的面孔,與中國劉亦菲之九十後大陸美女型格的面孔——對,就是要標籤種族和性別——並攏起來,前者那副五官,不要說金髮配上湖水藍般的眼睛,與大銀幕上萬里沙漠的那片黃色遙相呼應,更重要的是,彼得奧圖那張面孔,本身就有故事。

劉小姐那張面孔太普通,就是在上海成都五星大酒店餐廳女侍應、東北航空公司機艙空姐、法國時尚雜誌在北京瑞吉大酒店辦時裝表演那種穿衣服的代理人,即大陸市場裏一個大款富豪在貴賓廳裏手一舉叫一聲「美女」,就有三五個應聲婀娜過來的那種大陸美女,那張面孔不是沒有「顏值」,只是太過沒有故事。

有一年中央台訪問民國老演員秦怡。彼已年逾八十,滿座觀眾都是九十後年輕人。掌聲音樂中秦怡出場,在一番德藝雙馨的敬老CV介紹之後,女主持讓她沙發上坐下,後面屏幕打出包括范冰冰之這冰冰那冰冰的當紅女明星照片,問秦怡:「您那時也是美女,您認為他們誰最漂亮呀?」

秦怡看了一遍,笑答:「她們看上去都一樣呀。」

That’s it。對於荷里活的女性主義女導演,來中國卡士,她——or他、牠,中性稱呼以免冒犯?Well, anyway——不會閱讀中國,對於西方,all Chinamen look the same,對於西方女性主義者來中國揀女,all Chinawomen look the same。

主角既然擔重頭戲,時代使命、解放人類、反抗男性霸權什麼的,千噸重擔都在那肩上,sorry,那張臉孔一定要一出場就至少有彼得奧圖的那種磁場。

這就叫Charisma。很奇怪,這個字眼完全是西方文化見識的結晶,但迪士尼版花木蘭的那個女導演,卡士花木蘭這個女角,眼光似乎與北上東莞夜總會的那班香港廠佬在貴賓房裏挑選的水準差不多。

連台灣廠商去到上海,眼光也應該好一點的,畢竟台灣出過林青霞和林志玲。

狄士尼版「花木蘭」的罪惡,不在於新疆什麼勞改不勞改營(我討厭政治),而在於以西方文明的水準,為了一個廉價市場,確實自作賤了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