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結束後,特朗普和拜登名正言順成為兩黨的總統候選人。還有兩個月不到,就是大選投票日,在全國代表大會與投票日之間還有一個項目,那就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特朗普和拜登將有三次辯論,9月29日在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巿,10月15日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巿,10月22日在田納西州納斯維爾巿。在這段時間中間,10月7日猶他州鹽湖城有一場副總統候選人辯論。這四場辯論全部完結之時已是10月下旬,不到兩個星期後的11月3日,美國選民將會決定下一任總統是誰。
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是長達一年的選戰最後階段焦點。對選民來說,候選人好或者不好、選民對其喜抑或不喜,舉行辯論那個晚上,都可在電視機前評頭品足悉隨尊便。這種選戰形式,從面世到今天已足足60年。1960年9月26日,共和黨候選人尼克遜與民主黨候選人甘迺迪舉行有史以來首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那一年大選,總統候選人辯論有四場,副總統候選人沒份上場。9月26日的第一場辯論在芝加哥舉行,電視觀眾達6,600萬。
在這場堪稱「開天闢地」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之前,當時是美國副總統的尼克遜民望向好。他是律師出身,做過聯邦眾議員及參議員,1953年隨着大選得勝的艾森豪威爾進入白宮。比起當時是麻省聯邦參議員、波士頓世家後人的甘迺迪,尼克遜的政治履歷足以贏一條街。尼克遜混迹政壇計謀多端,渾號「扭計狄克」(Trick Dick),甘迺迪遇上這個政壇老手,一般認為是凶多吉少,下回請早。
電視世代的美國選民,卻被這場電視辯論改變了對傳統政客孰優孰劣的判別標準。尼克遜精通美國內政,對國際政治是箇中能手亦出訪不少,見過的國際領袖也多。但是,他在辯論前不久膝傷初癒,一臉倦容,走進舉行辯論的電視台時不慎再傷患處。本來他可以要求取消辯論,最後沒有這樣做。電視台工作人員想為他臉上撲點妝遭到拒絕;甘迺迪也拒絕電視台的化妝,然而最後是用了自己的化妝師。
兩人登場,全美電視觀眾看到的是一臉疲累的尼克遜,臉容發白,美國人所說的「五點鐘陰影」(Five O’clock Shadow)揮之不去。這是指男人上班勞累一整天,到了下午5時面頰鬚根浮現的情況。賣相如何決定了這一天的成敗:觀看電視辯論直播的尼克遜競選拍檔洛克,辯論之後說已經輸了總統大選。全程只聽收音機直播的甘迺迪競選拍檔詹森,倒以為敗陣的是甘迺迪。美國歷史學者、甘迺迪的白宮特別助理史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在其厚逾千頁的巨著《一千天:甘迺迪在白宮》提到9月26日的辯論:「9月26日真正是轉捩點」,「尼克遜指甘迺迪年輕缺乏經歷的招式,一下子被擯出選戰」。辯論鼓動民主黨自由派士氣,用史萊辛格的話來說,「氣氛已經變了」。之後的都是歷史:尼克遜在有近7,000萬人投票的大選,以112,827票微薄差距輸給甘迺迪。尼克遜的總統夢,要待到1968年大選才能實現。
電視辯論威力如此巨大,以致之後的一段時間,在任總統都不參加候選人辯論。到了1976年大選,在任的共和黨人總統福特參加辯論,對手是民主黨挑戰者卡特。在三藩巿舉行第二場辯論,福特說了一段話,被認為是他輸掉大選的主因:「東歐沒有蘇聯統治,在福特政府年代也決不會有。」之後有報道指,福特的原意,本是說東歐人民的意志沒有被蘇聯壓倒。可是他這句話出來之後,受眾的感覺不是他的原來意思。事實上,福特講了這句話,在場的《紐約時報》記者法蘭高打斷他的發言,要求作出說明。
到了1980年,列根代表共和黨角逐總統,挑戰在任的卡特。演員出身的列根,在電視辯論輕易擊倒對手。尤其是第二場辯論,一臉嚴峻的卡特,以列根擔任加州州長期間反對醫保計劃的紀錄,質疑列根一旦上台,醫保計劃可能大受影響。卡特這一問題全長185字,列根的拆招之道,如今已成某種形式的「經典」:他笑着對卡特說,「你又來了」(there you go again),之後三言兩語把問題回應帶過。美聯社說,「列根是在辯論裏捉緊令人記住的一刻的大師,『你又來了』化解了對手的攻勢」。
60年間,美國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並無開到荼靡,更因候選人之間的激烈爭逐,成為選戰過程的觀戰重點。儘管辯論難以深入議題核心,內容亦頗片面,可是作為美國選舉文化的一種形式,人們某程度能夠一睹候選人內政外交主張。於電視觀眾而言,他們的一票或許早就決定誰屬,但在辯論這一夜的電視機前,可以大笑可以大罵,之後再定這一票投往何處。60年來,每隔四年就有這齣劇目重演,形式雖是悶了些,還好台上主角不盡相同,舊瓶灌了點新酒。至於台下的電視觀眾,在嘲笑與痛罵之間,這夜多少吐了口烏氣,勉強有一點得着。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