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謝絕社交距離(麥煒和)

醫字咁淺:謝絕社交距離(麥煒和)

「三叔公,你紮晒馬咁,在搞邊科?」

「老夫正運起獨門心法,谷出半徑一米的護身氣勁,任何細菌、病毒、飛沫也難越雷池半步,我啛!」

「哈哈,我還以為『氣』(Qi)只是動漫或電影的空想橋段,君不見網上那些甚麼氣功大師,一上到MMA擂台也例必遭秒殺? 不過話時話,你提出半徑一米,倒與疫情期間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脗合。」

「沒錯,奉特區政府籲,市民應盡量與他人保持距離(至少一米),以減低感染或散播病毒的風險。」

「三叔公,就算在疫情前的太平日子,人類向來也有社交距離的習性。比方說,尤其與陌生人交談時,雙方會慣性分開約兩呎,假使對方湊得太近,當事人便會感到壓力或渾身不自在似的。」

「遇到如此不知好歹的傢伙,老夫會施展氣功將其震開。」

「兩呎恰好是人類胳膊的長度,即可被對手攻擊的距離,出於動物自衞本能,我們會在這『結界』內保持戒心,一旦察覺其他個體闖入,大腦便會解讀為敵意或可能遭受威脅而發出警示,故此,該範圍可視作我們謝絕社交的空間(Antisocial distance)。」

「人類行為包括社交距離也是源自動物的天性,畢竟,動物互相戒備,實為自然不過的心態。」

「但假使牠們屬同一群體,便沒必要保持分隔了。引申至人類,對絕對信任的家人、伴侶、閨密、死黨等,我們同樣會敞開心扉和不安感,容許對方進入自己的結界,所謂『親近』便是這意思了。」

「即是說,每個人也有一定程度及神聖不可侵犯(至親除外)的自我空間。」

「普遍來說,在尊重人民和關注個人意識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一般會維持着某程度的距離,譬如在公共場所排隊自動隔開身位,車廂或升降機大家也站得比較疏落,甚至為免擠迫寧願多等一輪。相反在某些國度,人民排隊會胸口貼着背脊,就連泳池、景區等也擠得插針不入,當中全無空間距離可言,也許,該等民風便是群體重於個人的標示了。」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