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美角力博弈僵局難解,被美國國防部列為「中共軍事公司」的中國化工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前日遭《華爾街日報》揭發一直透過外資大行發債融資,涉近41億美元。雖然美國國防部的企業清單不會牽涉任何制裁行動,但不排除引起政府注意,經草擬及通過法案後,特朗普便可實行制裁,查封「中共軍事公司」資產與截斷美元資金融資。
該報道周二引述投行銷售文件指,中國化工集團於本周一發債「吸水」,分別發行值約24億美元(約186億港元)美元債,還有相當於5.93億美元的歐元計債券。緊隨其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前日為一批值10億美元的美元債定價。多間華爾街大行協助上述兩間「中共軍工公司」發債,而且向全球投資者進行推介。
美國銀行和高盛參與了中國化工集團的發債交易,多間歐洲和中資機構亦有份。至於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的債券,其承銷商為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報道引述其中一間外資銀行高層指,美國目前沒有任何禁令,阻止企業與被納入美國國防部清單的中國公司做生意。
據悉,中國化工集團及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發債文件指出,美國國防部暫沒有阻礙清單上的企業進行國際融資,而且集團沒有受到任何出口管制與經濟制裁,會如以往一樣支付和獲取資金。
中國外交部前日指,美國國防部名單沒有任何證據或法律依據,濫用國家力量打壓中國企業。中國化工和長江三峽集團沒有回覆華爾街日報的查詢。美國國防部以電郵回覆稱,期望美國政府、公司和投資者,視該清單為工具,並向合作夥伴進行盡職調查。
曾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助理法律顧問、現職霍金路偉的國際貿易事務律師Benjamin Kostrzewa表示,美國國防部的「中共軍事公司」清單沒有法律約束力,國防部亦沒有權力禁止上述名單中的公司於美國進行任何商業活動,但該部門會留意到外資銀行繼續與這些中國企業有業務往來。然而,華府可以利用美國國防部認定為「中共軍事公司」清單擬定法案,再交由總統特朗普簽署後,對目標中國企業實施制裁,如查封中國企業的資產,甚至禁止這些公司涉獵美元資金。
而外資大行跟華府針對目標仍有生意來往,還有認購美國國防部清單上的中國企業債券的投資者,面臨聲譽受損的風險遞增,一旦美國落實制裁,對外資大行及投資者的影響仍是未知數。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認為,中國化工集團信貸狀況不會受即時影響。一間在港的美國資產管理公司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公司持有大量中國化工集團債券,擔心中美互相加強制裁,令債券大幅貶值。
中美針鋒相對,但華爾街大行利字當頭,積極進軍中國市場,尤其中國加快開放金融市場,讓外資更容易買賣A股,為大行開拓新收費財源。彭博數據顯示,去年美國五大銀行於中國業務敞口共70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