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星日台澳 瓜分港金融版圖 搶奪上市生意 人才資管業務

財經專題:星日台澳 瓜分港金融版圖 
搶奪上市生意 人才資管業務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光環日益褪色,除了中資新股仍然暢旺,其他金融功能都在萎縮,優勢或被毗鄰國家及地區瓜分。綜合過去已有意搶奪香港各金融版圖的地區,其中鄰近的台灣、新加坡、日本及澳門等,最有力瓜分香港在人才、融資上市、資產管理及地下錢莊角色。前景未明的香港,還可以有甚麼出路?

以高科技產業為重的台灣,與本港以國際金融中心作定位的道路看似不同,但未必不能分一杯羹;國安法陰霾下,不少外國或本土科企已考慮遷出香港,有本地軟件公司將辦公室搬去台灣,對社會發展最值錢的人才正出走。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接受本報訪問指,越來越多港人到台灣,人才及資金令台灣更國際化、更添「腦力」。他坦言,台灣很難在金融領域跟香港競爭,但人才方面未嘗不可,尤其教育產業,「國安法後,特別是社會科學、政治科學人才,他們的研究範圍或受限制,故可能會轉去其他地方……台灣是不是有辦法爭取?我覺得有很多問號,譬如說人工就差了很多,但台灣有興趣去爭取香港人才」。

星洲境外居民存款增44%

李淳續指,台灣近十年面對「 少子化」問題,大學學位出現過盛,不得不走向國際化;招聘具國際視野教師、從世界各地招生等,故台灣對香港的教育人才可謂虎視眈眈。而香港從事工業設計及製造業研發(R&D)的人才,對台灣亦具吸引力。

「走資」是國際金融中心最敏感話題,雖然港府多番否認資金有流出香港,但企業取態及各項數據均為此佐證;當中老對手新加坡,便是資金「轉場」首選。

新加坡金管局6月初公佈數據,4月新加坡境外居民銀行存款621.37億坡元(約3,436億港元),按年增44%;外幣存款高達269.7億坡元(約1,491億港元),按年激增近四倍;上述兩項數據均破歷史紀錄,部份資金正是來自香港。

曾於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從事研究的學者鄺健銘向本報指,在世界反中國風下,「可以受益(香港倒退)嘅地方其實就係同中國保持距離嘅地方」,並稱新加坡一向「食緊呢個好處」,由立國開始已屬西方陣營,但同時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鄺指本港陷入反送中亂局時,已越來越多有錢人覺得香港制度的可靠度不及從前,資金亦因而流往新加坡。

對於新加坡會否取代香港,鄺健銘稱,「Never say never(永不說不)」,還看中美關係,「去到一個位, 香港貨幣無法同美元掛鈎,要同其他貨幣如人民幣掛鈎,咁香港扮演食到幾家茶禮嘅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冇得玩落去」,屆時新加坡可在上市集資範疇上得益。

資產管理方面,日本或可從香港取得資產管理份額。截至去年3月,由日本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資金達642萬億日圓(約47萬億港元),較香港去年底調查的28.8萬億港元多逾六成,但由於日本對外資管理嚴格,故外資成份不大;但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日本正加緊向在港資產管理、基金公司招手,研究以優惠手法吸引香港國際金融機構到東京成立辦事處,或使香港資產管理業一步一步流失。

港成「壞孩子」 中央捧澳門

香港不只面對錢走人走,中央亦透過捧起鄰近的澳門,懲罰香港這個「壞孩子」。有分析指,澳門合法賭業有助中國資金「走出去」,瓜分香港資金自由流動功能。鄺健銘稱,雖然澳門某程度能服務中國在資本及軟實力的需要,但全面性肯定不及香港。

除了「獎勵」澳門,深圳今年改革創業板,容許生物科技、外地註冊企業及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並由過往核准制改為註冊制;從種種形式來說,幾乎是香港交易所模式翻版。中央去年公佈《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意見,提到深圳定位,新增金融領域目標,市場解讀為在深圳建立「新香港」作Plan B;但鄺健銘對此吹淡風,「深圳、大灣區絕對唔會有乜着數,你睇吓前海講咗咁耐,去咗邊?」

此外,遠至英國倫敦則早已取代香港,成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外滙交易中心地位;今年5月發表的倫敦人幣業務季報,至今年2月止,倫敦離岸人幣外滙交易額市佔率37.32%,位居第一,香港比重則降至8.84%,除中國外排第三。香港政經不穩,未來份額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