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athlete activism?根據較具規模的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指出,athlete activism就是運動員運用其影響力,去提升公眾體育場內及場外的不平等與不公義的關注,並促進相關議題的對話,而這都已有悠長歷史。
運動員發聲,這絕非新鮮事,正如你我身邊有人發聲,有人默不出聲。由拳王阿里到四分衞Colin Kaepernick、由大坂直美到1968年奧運金銀牌得主Tommie Smith與John Carlos、由WTA之母Billie Jean King到F1六屆冠軍咸姆頓(圖)、由里約奧運馬拉松跑手Feyisa Lilesa到根據《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 日前被伊朗政權「酷刑逼供、被失蹤和『電視認罪』後秘密處決」的摔跤冠軍Navid Afkari,他們不但選擇發聲,更曾經或正在運用手上之些微權力,來嘗試改變眼前的不公平與不公義。有人獲得成功,有人惹來狠批,有人賠上事業,有人賠上性命。這要看抗爭者所在地的政治、歷史及社會背景,在伊朗與曾熱愛的這片土地的話,運動員發聲所面對的危險便更大,惟仍不乏如Navid Afkari等手足。
因此,討論其實不是運動員應否發聲,因為一直都有發聲(或不發聲)。我們反而要討論:運動員是否適合在體育界這舞台發聲以推動更多社會改變。有人認為運動員「發聲還發聲,不過不要在我看直播時發聲」。哈。似曾相識。這跟「示威還示威,不過不要阻我返工放工」一樣。思考一下:為何四年前NFL這平台拒絕了Kaepernick、四年後NBA、英超、F1等國際大賽不但沒拒絕史達寧、拉舒福特、咸姆頓及維特爾等頂尖運動員,反而不同程度配合抗爭呢?世界在變,大賽都要變。否則,他們會走上因離地而被唾棄這條路。
丹尼爾 體育主持
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