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對學生是一篇課文,一個集體回憶,一個女扮男裝的奇特幻想。和梁祝的故事一樣,大家都很好奇:女人是如何解決上廁所的問題而不被人發現真身?
花木蘭對文革時的中國人,是一個「愛國」學習的榜樣。毛澤東曾勉勵女同志,「不要學林黛玉,要學花木蘭及穆桂英。」並題了一首7絕,「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這不是毛主席第一次「煽動」暴力了。1966年,毛澤東接見紅衛兵,便對女紅衛兵宋彬彬說不要文質彬彬,「要武嘛」。結果便出現大批紅衛兵打死老師的慘案。
這果真是中華兒女多奇志了。戰狼外交趙立堅稱讚扮演花木蘭的劉亦菲是「當代中華兒女」,先不說劉亦菲是美國兒女,單是一句「中華兒女」,便叫人想起文革那段恐怖歷史。難道今天還是要中華兒女「要武」嗎?
回想毛澤東的「指點」都是錯的,不學林黛玉卻去學穆桂英花木蘭,打打殺殺;如果學了林黛玉,雖然多病,但愛護花草,符合當代環保意識。
《花木蘭》真人版電影得罪了全地球,因為內地網友覺得「外國人扮識中華文化」,對中國觀念停留在「氣」、「太極」這些「刻板」形象,還要「不自量力」的拍攝住宅時貼了一幅對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望世間眷屬全是有情人」,你是說聖女貞德會唱「my heart will go on」嗎?
花木蘭在毛澤東和趙立堅的兩代人推動下,儼然便是「愛國教育」的代表人物;但內地網友很早已經質疑,花木蘭算愛國份子嗎?因為她的從軍只是「代父」,是逼於無奈的選擇而不是主動誠心的為國服務。這可是大忌了,因為花木蘭充其量只是「孝女」,但黨不是說,「沒有國哪有家」嗎?「孝」是以「家」為先的個人行為,不符合「愛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