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確診新冠肺炎的人數已超過了2,900萬人,有些地區的疫情更出現反彈,不過中國在疫情控制方面似乎做得比較好。早幾個月前一度嚴格實行的公共衞生政策,現已漸漸放寬。民眾的體溫和健康檢查仍然普遍,但大多數人已不再戴着口罩,城市也開始重現夜生活。
隨着社交距離的限制逐步放寬,中國的服務業也開始反彈,休閒娛樂活動重現生氣。餐館紛紛重新開業,食品定單比1月份增加了12%。戲院票房收入也有所增加,令人驚喜的是,商務活動和娛樂旅行也開始反彈,目前中國國內航班的數量,已回升至接近一年前的水平,事實上,內地有多達13家航空公司報告指,目前運營的航班數量比去年8月還要高。
這種「先進先出」的情況,同樣可以套用在中國股市的業績之上,在今年第一季,中國近4,000家上市非金融公司的整體淨利按年大跌50%,但是到了第二季,數字已變為按年持平。很多企業的經營現金流快速回升,隨着經濟復蘇持續,相信在今年餘下時間,內地企業的業績將進一步改善。
消費方面,白酒、啤酒股都帶來不俗業績,令筆者想不到的是,內地豪華房車銷售也出現頗強的復蘇。高端汽車屬於「大銀碼」消費,又沒有國策支持,但市場仍錄得不俗反彈,可見內地的消費力量確實不差,而中產階層的崛起,對於各類消費都有升級的需求。
內地不少城市在過去數個月也面對另一威脅──洪災,水利部指出,今年雨情汛情屬多年罕見,至今全國已有超過7,000萬人次受災。有投資者可能會問:中國出現了如此龐大的災情,個別行業或公司肯定大受影響,何以股市卻沒有太大反應?
筆者嘗試以水泥行業做例子,大家都知道,天氣不好的話,理論上必然會打擊水泥行業的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推出了各項基建工程,即使工程受到天氣影響而要延遲,之後也會追回進度。所以在今年下半年,水泥行業的需求有機會勝於去年下半年。
資本市場從來都是向前望的,若然等到經濟數據、金融事件或企業業績成為事實,也早已被市場反映出來。只要市場認為災情僅屬短暫,則對於股市的整體影響不會太大。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