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本年度財赤料擴至3,000億元,但仍死心不息力推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有環保團體與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研究發現,若政府硬推明日大嶼,11年內勢耗盡財政儲備。有建制派議員建議政府發債籌集資金,但專家批評政府發債等於自行暴露財政實力不足,在維繫聯繫滙率方面出現信心危機。
綠色和平聯同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近日發表《明日大嶼對香港財政的影響分析》報告。負責報告的該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圖)昨在港台節目明言,明日大嶼「條數計出嚟好唔掂」,由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任時曾進行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指香港人口老化,最快2021至2022年會進入結構性財赤,即政府支出不斷高於收入,結果耗盡儲備,令公共財政可持續性受嚴重衝擊,香港或會被評級公司下降評級。
他指明日大嶼人工島預計2025年至2026年始興建,但據現時估算政府2031年將用光儲備,「咁到時點啊?起半個島?定起四分三個島啊?定到時唔起啊?」有關開支還未包括起橋鋪路,接駁香港其他地方到人工島。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連佩怡在同一節目指,東大嶼和鄰近水域有獨特生態價值,非政府所講低生態敏感度,「明明民間好多聲音反駁,但政府仍然未有好好解釋」。
經民聯盧偉國指,最重要是推出工務工程讓業界「有工開」,明日大嶼、郊野公園綠化帶建屋等都應研究。自由黨鍾國斌則建議「最好係發債,唔使將所有負擔放在政府身上」。
不過,關焯照批評政府發債等於自行暴露財政實力不足,令香港被評級公司攻擊,在維持聯繫滙率方面自招麻煩,出現金融不穩定性。他又指,歐債危機正因政府債台高築,「你發債唔係解決問題,而係話畀人聽,你無真正實力去做,我哋儲備用唔到要借錢,屆時將要畀高息吸引投資者購入債券,結果只會加大政府債務」。
發展局回覆指,政府建議研究在交椅洲附近發展人工島,是考慮到該方案對香港未來所帶來龐大公眾裨益,包括公營房屋供應、紓緩交通擠塞,及增加就業機會等。當局會繼續爭取在未來開展中部水域人工島相關研究,應付香港可持續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