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專家認為,香港擁有深厚金融基礎,如聯繫滙率及自由貿易體系等,令其屹立多年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難輕易被取代;只是面對中國逐步收緊對港控制,其扮演角色或價值可能有所改變。
有不願具名中資基金經理認為,內地和香港最大差異就是制度,香港外滙流通,資金往來較穩陣,相信這點短期不會受影響,「香港未來仍有機會做內地有錢人生意,因為這裏的人才,能成就高效而合規的財富管理團隊,可為這些內地人擔當財富管理角色;就好似唔少有錢人會把財富存放瑞士銀行一樣,或許這就是香港的角色」。
說到投資前景,他認為深圳樓價升得較香港快,但仍有不少內地人想在香港置業,因這裏有健全法制,產權安全度是內地任何一個一線城市也比不上,「你不會擔心自己用真金白銀買回來的資產,突然會被政府無條件收回,但內地則絕對有可能發生,他們沒有產權概念;這就是香港值錢的地方,也是上海和深圳搞了這麽多年也未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因」。
學者鄺健銘則認為,香港有很強社會與生命力,民間有很高自主性,是香港經濟重要本錢,而這個本錢至今仍然存在。他稱,港人的創意與民間的爆發力,在去年社會運動以至疫情下社會製造布口罩自救等大事中一一體現,「用自己嘅能力照顧幾多人就幾多人,儲idea,呢樣嘢係大有可為」。在越被壓迫的時代,更會激發這些潛能,日後亦能推動香港「重新被rebrand(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