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生長於憂患意識,大眾的心理已經從幾年前比較幼稚的失敗主義中逐漸走出,心理上變得比較自信、勇敢。過去那種國際孤兒的自卑感已經逐漸散去。」
桌上遊戲《逆統戰》背景是現實,也是架空的世界。內容是各個少數民族、香港、台灣甚至清朝(滿洲),如何與中共周旋的遊戲。遊戲玩法是卡牌遊戲,每一回合出現不同事件,組合手上卡牌,強化所屬的根據地。背景豐富,《逆統戰》團隊對本報形容遊戲是「用一種比較浪漫且特別的方式把近代史簡化。」《逆統戰》的名字,緣自中共的「統一戰線」,「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開發團隊50人, 年齡從20歲到50歲,早前眾籌,短短三周已經籌達近159萬港元,計劃也會推出電子遊戲,「因為我們的支持者和贊助人已經遠遠超出了較關心政治議題的族群,這是很值得欣慰的。」
台灣一直不被國際看見,奧運都只能用上「中華台北」參賽,《逆統戰》指,台灣人長年以來有的既是無力感,也是壓力感,政治融入遊戲,既為文宣,亦為舒壓,「遊戲想紓解的與其說是無力感,不如說是壓力感。因為親中共的媒體不斷向台灣人灌輸『台灣不如對岸』的印象,不斷呈現出中共單向壓迫台灣、台灣無力還手的畫面。我們想透過遊戲顛覆這種刻板印象。」
八、九十後的台灣年輕人,生長於被對岸導彈瞄準的陰影下,「無力感可能在上一個世代會比較嚴重,90、00以後的世代可說是已經習慣這種陰影了。」近年與香港連成一線,在國際上也讓世界看見,台灣好像也能鑽到自己的定位,重建台灣人的自信心,「新一代的台灣人目睹了中共在香港的暴行,更加激發了台灣人對中共的痛恨,不再相信中共的言辭。」
遊戲不只是遊戲,《逆統戰》的野心或許比大眾理解的「遊戲」還要深重,「我們也希望帶領這個世代的台灣人重新去關注中國、認識真正的中國。尤其要把眼界走出北京、上海這些發達城市和中國流行文化,去瞭解底層的中國、邊陲的中國,這樣台灣人才能對中國的綜合國力產生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才能帶來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