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一爐香》,許鞍華有一句話令人不停滴汗:「電影審批,比預期剪得少。」上海美女到香港投靠住半山的姑媽,結果心甘情願當了交際花的故事,既不涉政治,又欠缺鵝頸橋打小人的情節鼓吹迷信,戲中也肯定沒有出現必須將性愛轉為友誼的男女同志,怎麼還要被修理?莫非殖民地時期的小島描繪得太鳥語花香,引起戀英嫌疑,必須加插女主角表情激昂的大特寫,力竭聲嘶呼喊「天哪!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害得我好慘呀」才能順利公映?而且,開拍前劇本不是送檢了嗎,照計王安憶對制度這麼經驗豐富,絕對不會亂踩紅線,究竟有什麼好剪的?所以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遭全球影評彈到一文不值,我有點懷疑毒舌們冤枉好人,原裝劇本可能是諾貝爾文學獎級數,一改再改才變得狗屁不通的。
內地狂賣座的《八佰》,據說經過千錘百鍊才終於得見天日,可憐的阮經天刪剩一個屍體吊在電燈柱的遠鏡,希望片酬不會因此被追討吧。網上廣傳改編愛爾蘭民謠《丹尼仔》的片尾曲,我一聽全身毛管戙,當然不準備買票入場了──本來就不喜歡戰爭片,近年慕名欣賞了荷里活那幾部大製作,簡直疲勞轟炸。七十年代台灣拍的《八百壯士》也沒有看,倒記得當時娛樂版說林青霞為了演好渡江送國旗的女童軍,百忙中天天抽時間勤練泳術。影評指《八佰》人物平板劇情老套,其實可以玩穿越,身負重任的女童軍游呀游的,碰到一具警謂無可疑官判大大可疑的全裸少女浮屍,大家年紀差不多,不妨展開深情對白,保證觀眾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