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跌,人所共見;至於屬玩完了轉熊市,還是長牛中的調整,坊間傾向後者。在月初納指P/E曾近70倍下,由看估值的芬佬、股佬開口唱好,真不知何所據而云。
科技總走在人類前沿。在空前無數據下,很多盈利預測顯然無法去計(estimate),唯有斷估(guess)。區區慣用對數比例行事,故測價動輒給出成千上萬的「天文數字」。一般分析用的估值模型是線性的,加上掛公司銜的預測一般不敢大膽,保守才能保就業(自己飯碗)。斷估之下自然傾向低估盈利,而寬鬆下亦令升市大幅,故P/E之離譜,多少是分析員保守和聯儲局大膽的混合結果,未必反映科技股偏離基本因素的程度。
科技股的長牛到底玩完未,可從歷史裏頭找點蛛絲馬迹。現在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頭兩次工業革命當中,一些重要發明包括1712、1781年的蒸汽機及其改良版,1807年的蒸汽船和1814年的鐵路火車,1812、1844年的鍋爐及改良版,1837年的電報和1876年的電話。真正革命性的發明,都在1780至1880的一百年間。翻查當時英國的GDP和工業生產增長,實是1850年代才始起飛,大概是這百年革命過了三分二處。
在美國,GDP要遲至1870和1890年代才受惠於工業革命而加速增長。按Robert Shiller編制的標指,19世紀後期的三十年都在橫行,當中1870年代後期曾爆升過一次,但不久打回原形;到1890年代中起的第二次爆升,才梯級式地升了一倍而沒跌回來。查1890和1920美股爆升的兩個十年,失業率也爆升至雙位數,確認工業真正帶來革命──機器普及導致結構性失業。可見,一天見到全球失業率爆升,就是革命見功了!
所謂革命見功,是要新的科學發現和科技發明落到地,意即普及化;只有普及化,才有大市場,盈利才真正落袋。今天,分析員仍在斷估盈利,何況失業率沒持續大升。科技落地,仍有好一段路要走。
那麼科技股是玩完定調整?你話呢?
羅家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