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打算研究遊戲,讀書時研究文化,去年起做了旺角北區議員,這是蕭德健,去年他以85票勝出區議會選舉。本身是大學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的蕭德健對本報分析,不否定遊戲作為媒介傳理的功能,但是要影響到現實上的行為,還是需要遊戲製作人在設計時要想辦法去觸發玩家。
「(遊戲)可以令人收到message、可以更加深層影響人的價值觀,因為它多了互動的元素和虛擬經歷,但是經歷完後會不會影響現實就是問題。」蕭德健說,打機可以明志,至少就像書本一樣,傳達道理,但虛擬世界的遊戲是否能轉化成現實世界抗爭的動力,就尚有保留,「去到現實層面其實是差很遠, 那一個意象、那一個信念,帶來行動是很多個步驟,遊戲怎樣影響到這些東西,從而影響到其他人,這是一個問題。」
蕭德健稱,香港也不是沒有結合抗爭的遊戲,「香城online app,set了很多不同的任務叫人做,如果你真的跟着它做,又半當遊戲,其實是能影響到現實的,例如是叫你『和你sing』之類,遊戲和現實之間扣連。」他又分析,要玩家持續玩下去,還是要遊戲做得好,讓玩家得到合理的「獎勵」,但遊戲太好玩,卻可能真的會讓人「喪志」,可能會有消磨作用,也可能會因為在現實得不到滿足,便投射到遊戲當中,不再多加思考現實問題。
不少遊戲均以歷史作背景,蕭德健認為,遊戲是應該搶奪的版塊,因為玩家在遊戲中會被灌輸不同的史觀。香港台灣兩邊走的遊戲開發者鄭立在2011年製作的《民國無雙》也曾被指危害國家文化安全,成為中國「禁Game」。鄭立對本報提出,台灣的「抗共」遊戲其實早於1992年已經出現,當年的《台海防衞戰》講的就是日益緊張的台海緊張局勢,從28年前的《台海防衞戰》經過超過四分一世紀,走到現在的《逆統戰》等遊戲,台灣人的態度,或許也走了一轉。